[发明专利]一次插板密封、二次抽吸真空排水处理超软土地基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661133.8 | 申请日: | 2015-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3955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08 |
发明(设计)人: | 范明桥;魏雁冰;林生法;徐锴 | 申请(专利权)人: |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2D3/10 | 分类号: | E02D3/10 |
代理公司: | 江苏致邦律师事务所32230 | 代理人: | 栗仲平 |
地址: | 21002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次 插板 密封 二次 抽吸 真空 排水 处理 土地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软土地基处理施工方法,具体涉及一种一次插板密封二次抽吸真空排水超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超软土的界定可依据其形成背景即由水力吹填淤泥经自然泌水而得,其特征表现为高含水率(含水率至少为1.5倍液限)、高孔隙比、强度极低的淤泥或流泥。自2010年以来我国年疏浚量已超10亿m3,成为世界第一疏浚大国;同时,我国围海造地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截止2008年仅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10省市的围海造地面积近800万亩。在这些工程量巨大的疏浚及围海造地工程的背后都有对超软土(新近疏浚土及吹填土等)快速处理的工程需求:对于疏浚淤泥的堆放而言,采用传统的堆场堆置自然晾晒的方法工期长,且会因长时间租赁耕地作淤泥堆场而致使工程造价大幅提高。对于围海造陆的吹填工程,吹填土在自然堆积及自重固结作用下形成含水率高的超软土,具有孔隙比大、强度低等特点,常规施工机械甚至作业人员不能进场,因此一般多需进行吹填超软土的排水预压预处理,使其满足施工机械承载力等指标要求。由此可知,进行超软土的快速排水具有较强的工程背景及现实需求。通过在泥浆中插设排水通道(主要为塑料排水板PVD),铺设密封膜接入真空泵在土中产生负压,抽吸土中的水分,利用大气压外荷产生挤压作用,形成排水、密实同步叠加效能,最大限度降低超软土含水率,形成一定的结构强度。
对于吹填疏浚淤泥、建筑泥浆等超软土,由于土体没有原始结构强度,经这样处理后其承载力只能达到40-50kPa,一般可作为普通施工场地使用。
从现场取已插设用过的排水板送试验室进行渗透试验,排水板滤膜透水率为8.58×10-4cm/s,而未用过的新板滤膜透水率为9.73×10-3cm/s,已用过的排水板透水效果仅为未用过排水板的1/12,说明真空作用下排水板淤堵现象十分严重,排水板排水能力大为下降,后期滤管、排水板形成的排水系统基本上不起作用。
对于承载力要求超过50kPa的工程如市政道路承载力要求为80kPa,工程上一般采用二次插板重新进行真空预压方法来进行处理。
发明内容
基于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为节省常规二次真空预压需进行第二次插板、第二次覆膜工序,达到降低处理费用费用,缩短了工期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一次插板密封、二次抽吸真空排水处理超软土地基的方法,和常规的二次插板处理方法相比,本发明插板和覆膜一次进行,能够省去第二次插板和覆膜工序,不仅直接节省了第二次覆膜费用,而且大大缩短了工期。
完成上述发明任务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一次插板密封、二次抽吸真空排水处理超软土地基的
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在待处理的超软地基内,人工插设排水板;所插设的排水板按设定的行间距排列成排;
⑵.按照所述排水板的排列位置,将插入土中的排水板分为2部分:其中,奇数排的排水板为第一部分;偶数排的排水板为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各排水板分别与各自的滤管连接;所述第二部分的各排水板分别经排水板帽与各自的气管连接;
⑶.各条滤管通过主管连接在真空发生装置(真空泵)上,构成第一部分的抽吸系统;各条气管也通过相应主管连接在真空发生装置(真空泵),构成第二部分的抽吸系统;两部分抽吸系统的主管相互独立且不相通;
⑷.在待处理的超软地基上覆盖密封膜;
⑸.开启真空抽吸第一部分的滤管及与其相连的排水板,抽取所述待处理超软地基土中的孔隙水;
⑹.根据处理监测效果,1-2个月后停止第一部分滤管抽吸,开启第二部分气管部分真空抽气系统排水,抽取所述待处理超软地基土中的剩余孔隙水,达到降低土体孔隙,增强土体强度的目的。
优化方案中,步骤中所述“所插设的排水板排列成排”,是按照以下方式排列:其中奇数排与偶数排的排水板错位排列(即,偶数排各排水板对准奇数排各排水板的空档处);
本申请人推荐,所述奇数排排水板与偶数排排水板的行距为400-500mm;所述奇数排与偶数排内,各排水板的孔距为800-10000mm。这两个间距可根据所处理土体工程性质调整。
换言之,本发明的方法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未经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6113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场地车竞赛踏板
- 下一篇:仿松针型叶片SCR静态混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