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压力容器传感器引线密封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656902.5 | 申请日: | 2015-10-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796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23 |
| 发明(设计)人: | 席志德;李天勇;卢琰琰;孙磊;马建中;胡俊;赖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
| 主分类号: | F16J15/06 | 分类号: | F16J15/06;F16J13/00 |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谢敏 |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压力容器 传感器 引线 密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压力容器传感器引线密封装置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压力容器力学测量时将传感器的测量线引出压力容器的装置。
背景技术
在核反应堆堆内构件、蒸汽发生器的传热管流致振动试验以及压力容器水压试验中,在压力容器内部都布置了大量的测试传感器。要将这些传感器的测量线引出压力容器的同时又能密封压力容器,且不损伤传感器的信号传递,需要一种引线密封装置。
测试传感器包括防水加速度计传感器以及测量脉动压力传感器等,其一般由传感器厂家生产成一个整体结构。在水下使用时为了传感器内部的密封,厂家都将传感器与测量线进行整体加工,而在传感器的另外一头采用BNC接头。BNC接头外径一般12-15mm左右,如图1中的13所示。传统的引线密封方式主要采用是将引线集中在一起然后从预留的引线孔引出,一般引线孔开的较大,然后采用法兰挤压密封面的方式进行密封。集中引线的方法需要将传感器的线沿某个通道集中到出线口,在流道比较复杂的结构中集中布线往往不太方便。不但安装过程中会造成引线的损伤,而且有些线还需要横向穿过流场导致后期试验时传感器的引线被拉断的现象。如果采用灌胶式的密封头结构往往需要将传感器引线截断后重新连接,损坏了传感器的整体原装性,且传感器不能再重复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压力容器传感器引线密封装置,安装过程中便于引线、不会损伤引线、保证传感器的原装性和重复使用性。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压力容器传感器引线密封装置,包括引线管、通过固定件压紧于引线管管口的密封盘,所述的密封盘包括外盘和内盘,所述的外盘和内盘之间具有多个引线孔,所述的引线孔内设置有引线密封圈,所述的引线密封圈上设置有引线固定孔且引线固定孔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将引线引入引线固定孔的开口,所述的密封盘上重叠有密封外盘和内盘之间缝隙的压紧盘密封垫片,所述的密封盘和压紧盘密封垫片之间连接有紧固装置。
作为优选,所述的引线密封圈的截面成“工”字形。
作为优选,所述的压紧盘密封垫片包括第一压紧盘密封垫片和第二压紧盘密封垫片,所述的第一压紧盘密封垫片、第二压紧盘密封垫片分别重叠于密封盘的上、下两个面上。
进一步的,还包括压紧盘,所述的压紧盘位于第一压紧盘密封垫片上和/或第二压紧盘密封垫片下。
进一步的,所述的压紧盘的边沿上设置有用于放置引线的槽口。
作为优选,所述的压紧盘密封垫片的边沿上设置有用于放置引线的槽口。
作为优选,为了进一步的增强其防漏能力,还设置引线管密封垫片用于密封密封盘和引线管之间的缝隙。
作为优选,所述的紧固装置为螺栓和螺帽。
进一步的,所述的螺栓上安装有螺栓垫片。
作为优选,所述的固定件为螺帽。
综上,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在将传感器引线从压力容器内引出时,其不破坏传感器引线的结构整体性,保证传感器多次使用。
2、本发明的密封装置的密封压力可根据需要调节,只需调整密封盘、引线密封圈、压紧盘密封垫片的厚度即可。
3、本发明的结构简单,可以在任何方便引线的地方安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引线密封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A-A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压紧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压紧盘密封垫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密封盘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零部件名称:1、引线;2、引线管;3、固定件;4、压紧盘密封垫片;5、引线管密封垫片;6、引线密封圈;61、引线固定孔;62、开口;7、螺栓垫片;8、压紧盘;9、密封盘;91、外盘;92、内盘;93、引线孔;12、紧固装置;13、BNC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未经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5690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