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损伤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652079.0 | 申请日: | 2015-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0932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6 |
发明(设计)人: | 伊琳娜;吴秀亮;陈高红;汝继刚;臧金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22C21/16 | 分类号: | C22C21/16;C22C1/03;C22C1/06;C22F1/057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1 | 代理人: | 徐国文 |
地址: | 100095***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耐损伤 铝合金 制备 铝合金型材 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裂纹扩展能力 微量杂质元素 第二相粒子 均匀化处理 质量百分比 断裂韧性 合金元素 力学性能 杂质元素 蒸汽加热 综合性能 均匀化 抗疲劳 水雾化 主合金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耐损伤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铝合金包括以质量百分比计的下述组分:Cu:3.6~4.3%,Mg:1.0~1.6%,Mn:0.3~0.8%,Zr:0.1~0.15%,Er:0.1~0.2%,余量为Al以及微量杂质元素,所述杂质元素的总含量小于0.1%;通过调整主合金元素的含量和添加新的合金元素,获得了抗疲劳裂纹扩展能力高、力学性能优良的铝合金,解决现有耐损伤铝合金型材综合性能难于提高的问题;采用水雾化蒸汽加热的方式进行均匀化处理,缩短了均匀化时间,减少了第二相粒子尺寸,对提高材料断裂韧性有显著效果;本发明制备高耐损伤铝合金型材,工艺简单、成本较低,易于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耐损伤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铝合金是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有色金属结构材料,其密度低,比强度高,同时具备优良的导热性、耐蚀性、焊接及加工等性能,广发应用于机械工程、航空航天等领域。
随着新一代飞机耐久性/损伤容限设计思想的发展,对飞机机体主要结构的可靠性、使用寿命、安全性以及可维修性等耐损伤性能要求日益提高,迫切需要采用具有高的断裂韧性、抗疲劳性能和低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的新型耐损伤材料,尤其在机翼下壁板长桁、中央翼梁下缘条等部位对耐损伤铝合金型材需求迫切,现有材料很难满足要求,主要原因是提高综合性能难度很大,如片面追求提高材料强度,其断裂韧性或抗疲劳性能会显著下降。
CN103981410A中披露了一种高耐损伤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但所开发的合金及其制备方法仅针对薄板,不包括型材。
CN103710652A公开了一种高耐损伤铝合金型材的制备方法,添加了Li、Sc等合金化元素,由于Li合金元素极易氧化,需要在真空中进行熔炼,需专用设备,而其,Sc价格昂贵,显著增加了制造成本。此外,在实施例中,所得的铝合金型材的主要性能近包含拉伸力学性能,无耐损伤性能指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损伤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通过调整主合金元素的含量和添加新的合金元素,获得了抗疲劳裂纹扩展能力高、力学性能优良的铝合金,解决现有耐损伤铝合金型材综合性能难于提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耐损伤铝合金,以质量百分比计包括下述组分:Cu:3.6~4.3%,Mg:1.0~1.6%,Mn:0.3~0.8%,Zr:0.1~0.15%,Er:0.1~0.2%,余量为Al以及微量杂质元素,所述杂质元素的总含量小于0.1%。
所述的一种耐损伤铝合金的第一优选方案,所述铝合金以质量百分比计包括下述组分:Cu:3.6%,Mg:1.0%,Mn:0.5%,Zr:0.11%,Er:0.15%,余量为Al以及微量杂质元素,所述杂质元素的总含量小于0.1%。
所述的一种耐损伤铝合金的第二优选方案,所述铝合金以质量百分比计包括下述组分:Cu:3.8%,Mg:1.1%,Mn:0.5%,Zr:0.12%,Er:0.15%,余量为Al以及微量杂质元素,所述杂质元素的总含量小于0.1%。
所述的一种耐损伤铝合金的第三优选方案,所述铝合金以质量百分比计包括下述组分:Cu:4.0%,Mg:1.1%,Mn:0.5%,Zr:0.13%,Er:0.13%,余量为Al以及微量杂质元素,所述杂质元素的总含量小于0.1%。
所述的一种耐损伤铝合金的第四优选方案,所述铝合金以质量百分比计包括下述组分:Cu:4.2%,Mg:1.0%,Mn:0.5%,Zr:0.13%,Er:0.15%,余量为Al以及微量杂质元素,所述杂质元素的总含量小于0.1%。
一种所述的高耐损伤铝合金制备方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5207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成形性铝合金板
- 下一篇:一种耐损伤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