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咸潮实时监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510649901.8 | 申请日: | 2015-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419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13 |
发明(设计)人: | 施蓓;王朝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7/10 | 分类号: | G01N27/1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31219 | 代理人: | 曹文衔 |
地址: | 200434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时 监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利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咸潮实时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海岸线长,入海口很多,内河大多数都需要引水。例如,在上海市长江口的引水水闸就有30多座,而引水时需要避开咸水、引入淡水。
在引水时,因为潮汐的关系,很容易在引水时发生咸潮倒灌问题,致使咸、淡水混合造成河道水体变咸。目前,引水时水中的氯化物含量是判断是否发生咸潮倒灌的重要指标。氯化物主要来自海水,一旦氯化物的含量超标则说明引入了海水。河道入海口的引水由水闸控制完成,为防止咸潮倒灌,各引水水闸长期以来一直以人工监测为主,其具体操作方法是:先取水样,然后采用硝酸银滴定法来检测潮水中的氯化物含量,根据氯化物含量是否超标来判断是否发生咸潮倒灌。但是通过上述硝酸银滴定法化验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
一、从取水样到测定并获得结果需要一定的时间,容易造成在化验时咸潮短时倒灌,而且氯度化验比较繁琐,在实践过程中会造成人为的少检或漏检,最后导致咸潮倒灌的隐患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此外,硝酸银滴定法化验需要投入大量的化验药剂费及化验设备费用,且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二、由于潮汐自身的规律,且受江中的暗沙影响,每次潮汐的潮高、流速、流向都变化莫测,而且当涨潮的时间较长,同一涨潮过程的不同时段潮水中氯化物含量变化也很大,因此,常常发生取到的水样是淡水而引进的实为咸水,其原因是掌握的数据不够全面,不能实时监测。
三、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大、监测质量难以保证;当遇有大风、高潮时,工作人员生命尚有危险;遇到突发事件或夜晚需要引水,实时监测更是不便。
综合上述,需要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使用方便、准确度高,且能够起到实时监测作用的咸潮实时监测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上的不足。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咸潮实时监测装置,包括桩轴、浮箱、电极棒和数据处理器,所述浮箱安装在桩轴上并且可沿桩轴移动,所述电极棒安装在浮箱上,所述电极棒与数据处理器通过导线连接,所述桩轴竖向固定在水中。
优选地,所述桩轴上套有套筒,所述浮箱包括两个相对桩轴对称的弓形空心壳体,所述两个空心壳体与所述套筒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两个空心壳体之间形成间隙,所述电极棒位于所述间隙中,所述两个空心壳体之间连有用于保护电极棒的拦污栅。
进一步地,所述桩轴和套筒之间设有多个滚珠,所述桩轴和套筒滚动配合。
优选地,所述桩轴顶端设有避雷针。
优选地,所述桩轴沿轴向设有水位标尺。
优选地,所述电极棒设有多个,多个电极棒均与数据处理器通过导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多个电极棒均安装在一支架上,所述支架与浮箱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桩轴的上部设有对所述导线起到固定作用的固定架。
优选地,所述浮箱上设有用于释放和存贮所述电极棒与数据处理器之间导线的导线收放器。
如上所述,本发明一种咸潮实时监测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采用电极棒来监测水的导电率,进而得出水的盐度,通过盐度与氯度的换算最终得出氯度并判断是否发生咸潮倒灌;其机理明了,监测方便,最主要的是能够达到实时监测的作用,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在发生咸潮倒灌时让工作人员及时关闭闸门。
本装置结构简单,由套筒和浮箱组成浮式结构,为电极棒提供载体,充分利用水体浮力,让电极棒自动随水位升降,能实时对潮水进行监测,方便快捷,节约了成本。
本装置实施方便,可长期使用,运行费用低,低碳环保,每年可以免去大量的化验药剂和化验费用。
本装置适用于各种需要监测盐度的水域,其单桩定位,布置方便,具有很高的推广使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图。
图2为图1中A-A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中套筒和桩轴的配合图。
图中:1、桩轴11、套筒
12、滚珠13、接地钢筋
111、隔板2、浮箱
21、空心壳体22、空心壳体
23、隔板24、间隙
3、电极棒31、导线
32、支架33、固定架
34、导线收放器4、拦污栅
5、避雷针6、水位标尺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4990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