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流体输送浮水物料的防堵塞出口及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648815.5 | 申请日: | 2015-10-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9530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7 |
| 发明(设计)人: | 冯愚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致顺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3B11/00 | 分类号: | B03B11/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流体 输送 浮水 物料 堵塞 出口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流体输送浮水物料的防堵塞出口及方法,所述防堵塞出口包括底板和位于底板两侧的侧板,沿着物料流动方向,所述底板由倾斜向上的上倾斜段和倾斜向下的下倾斜段连接而成,上倾斜段和下倾斜段的连接部位形成拐点,该拐点构成底板的最高点。应用本发明的防堵塞出口对物料进行清洗和分离时,浮水物料能够顺利地从该防堵塞出口中通过,不会出现堵塞,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出口容易堵塞以及流体被出口段引导回流到槽体的技术难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物料排出结构及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利用流体输送浮水物料的防堵塞出口及方法。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常出现利用流体介质将浮水物料带出水槽、同时亦要维持水槽的水位的情况。例如:回收塑料再生过程中,通常需对回收塑料进行清洗和分离。常用的清洗和分离方法是将待处理物料投入到装有流体介质的水槽中,待处理物料在水槽中随流体介质向前流动,其中,待处理物料中密度小于流体介质的物料(称之为浮水物料)上浮到流体介质表面,密度大于流体介质的物料(称之为沉水物料)下沉到流体介质底部,实现物料的分离和清洗。
参见图1,为了便于对浮水物料3的收集,通常在水槽1末端的上部设置浮水物料出口2,该浮水物料出口2水平设置或略向下倾斜,出口的最高点略低于流体介质的液面9,浮水物料3随流体介质从出口中流出。
参见图1,若浮水物料3出口水平设置时容易出现堵塞,造成物料无法排出。其原因是:由于浮水物料3出口处流经的流体介质较浅,浮水物料3在通过出口时容易与出口底部接触,尤其是浮水物料3有如下几种情况时:(1)密度和流体介质相差不大,(2)体积较大,(3)具有尖角;浮水物料3与出口底部接触,出口底板对浮水物料3产生的摩擦阻力大于介质流动所产生的推力时,浮水物料3将“搁浅”在出口处,随后而至的浮水物料3在该位置逐渐堆积并向后方及两侧扩散,最终整个出口中以及水槽1的末端均堆积着浮水物料3而无法排出,而流体介质则由堆积的浮水物料3的底部经出口流出,造成在出口中只有流体介质流出而没有浮水物料3流出的现象,须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将堆积的浮水物料3清理后才能恢复正常工作。此外,流体也容易被水平设置的出口段引导回流到槽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利用流体输送浮水物料的防堵塞出口,该出口能够防止浮水物料在该出口处堵塞,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本发明的另外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上述利用流体输送浮水物料的防堵塞出口实现的利用流体输送浮水物料的防堵塞排出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利用流体输送浮水物料的防堵塞出口,包括底板和位于底板两侧的侧板;沿着物料流动方向,所述底板由倾斜向上的上倾斜段和倾斜向下的下倾斜段连接而成,上倾斜段和下倾斜段的连接部位形成拐点,该拐点构成底板的最高点。
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上倾斜段和下倾斜段的拐点的顶部为尖角。这种尖角结构与圆角相比,能够加剧底板形状在该部位的突变,进一步增强流体介质在该部位因底板形状突变和惯性而发生液面向上冲高的效应。
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上倾斜段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为10°~45°左右,所述下倾斜段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为30°~90°。下倾斜段采用上述角度便于物料的快速通过并跌落,同时下倾斜段的低端形成“滴水”,避免流体顺着斜板引流到槽壁处。
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侧板和底板的上倾斜段中,在沿着物料流动方向的起始端处设有向外延伸的连接边,该连接边上设有连接孔。设置所述连接边及其上的连接孔,用于将本发明的出口连接在水槽中,方便装拆。
优选地,所述连接边在与侧板以及上倾斜段连接的部位设置成圆弧过渡结构,这样可以引导物料以及流体介质从水槽平缓地进入到本发明的出口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致顺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致顺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4881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