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适配体识别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632912.5 | 申请日: | 2015-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529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24 |
发明(设计)人: | 段诺;吴世嘉;巩文慧;戴邵亮;王周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65 | 分类号: | G01N21/6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12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适配体 识别 表面 增强 光谱 检测 食品 溶血 弧菌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适配体识别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方法。
背景技术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parahemolyticus)系弧菌科弧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兼性厌氧菌,多为形态杆菌或稍弯曲弧菌。它是一种海洋嗜盐细菌,主要来自海产品,如墨鱼、海鱼、海虾、海蟹、海蜇,以及含盐分较高的腌制食品。人们在食用了生的或是未煮熟的感染了副溶血性弧菌的海产品后,可能出现腹泻、头痛、呕吐、恶心、腹部绞痛等胃肠炎反应。在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发生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较多。在我国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多发生在沿海地区,华东沿海水产品携带该菌率可高达60.4%。由副溶血性弧菌所引发的食物中毒,在细菌性食物中毒中占有重要地位,从而被公认为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因此建立准确、灵敏、快速的副溶血性弧菌检测技术对于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已知的副溶血性弧菌检测方法中,传统的微生物检验需要经历增菌培养、分离培养、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和神奈川试验,虽然对实验设备要求不高,但操作复杂,既耗时又不灵敏,不能达到快速检测的要求;新发展起来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虽然能缩短检验时间,但前期需要提取细菌总DNA,且灵敏度仍然不高;免疫学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酶联荧光分析法、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等,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易于观察等优点,但制备抗体的时间比较长,成本高,且不稳定。近些年来,由于寡核苷酸适配体(aptamer)较之抗体有诸多优点:成本低,稳定性好,易于修饰等等,因此被作为抗体分子的前景性替代分子,受到很多领域的关注。再加上其在标记技术上和稳定性方面的优势,近10多年来,适配体被当做抗体的替代性分子广泛地应用于生命科学等各个领域的研究工作中,诸如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等。
拉曼散射由于蕴含分子振转能级的丰富信息,已成为物质分析的有力工具,特别是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技术的出现,使其检测灵敏度获得了极大的提高。近年来,SERS光谱以其高分辨率、高灵敏度、溶液干扰性小、稳定性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物理、材料、表面科学、环境化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甚至生物学的分析和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适配体识别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方法。本发明采用金包覆二氧化硅的核壳型纳米材料作为基底,将巯基化修饰的副溶血性弧菌适配体加入到上述制备所得的金包覆二氧化硅的核壳型纳米材料中孵育,从而将副溶血性弧菌适配体固定在基底上。将被测物与修饰有副溶血性弧菌适配体的金包覆二氧化硅的核壳型纳米材料混合,加入具有拉曼信号Cy3修饰的副溶血性弧菌适配体进行孵育,然后进行拉曼光谱扫描。基于适配体与沙门氏菌的特异性结合,实现对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具体检测原理如图1所示。本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方便,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实现本发明的具体方法:
一种基于适配体识别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拉曼增强基底的合成:采用反相微乳法首先制备得到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并进行表面氨基化修饰,同时利用硼氢化钠还原氯金酸的方法制备得到纳米金种子,然后将一定量上述制备得到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与金种子进行反应,合成金包覆二氧化硅的核壳型纳米材料基底。
2)适配体的固定化:将一定量巯基化修饰的适配体加入到上述制备所得的金包覆二氧化硅的核壳型纳米材料中孵育,从而将适配体固定在基底上。
3)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将待测液与修饰有适配体的金包覆二氧化硅的核壳型纳米材料混合,加入一定量的具有拉曼信号Cy3修饰的适配体,然后进行拉曼光谱检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3291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