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变径螺旋纹地锚和加力盘的静力触探反力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510631214.3 | 申请日: | 2015-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336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9 |
发明(设计)人: | 杨明瑞;唐锡彬;胡红兵;王强;彭勇;杨泽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电力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2D5/80 | 分类号: | E02D5/80;E02D1/00 |
代理公司: | 贵阳东圣专利商标事务有限公司 52002 | 代理人: | 袁庆云 |
地址: | 550002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含变径 螺旋 加力 静力 触探反力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静力触探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含变径螺旋纹地锚和加力盘的静力触探反力装置。
背景技术
静力触探机是一种广泛用于建筑、水利、电力等领域对地基土层进行测试的设备,它的反力通常采用三种形式来解决,即利用地锚、重物或汽车自重作为反力。其中,利用地锚作反力的装置因经济性和便捷性好,适用范围更广,使得这种方式的使用频率最高。
现有技术中,反力装置的地锚大多采用等径的单叶片地锚、多叶片地锚和螺旋型地锚,但因为地锚上的叶片为等径叶片,钻杆端部受力较大,不易钻进,且容易让杆体倾斜。此外,现阶段在使用人力钻进地锚时,大多采用一根较长的加力杆穿过地锚尾部的卡套,通过增加力臂长度的方式旋转加力钻进,此时加力杆的旋转半径较大,这就需要较大的且较平整的工作面面积,但在如山区丘陵的坡面等区域,使用加力杆加力钻进的方式将面临工作面面积不足的情况,已无法满足现有的实际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而提供的一种结构简单、便携实用、省力可靠的含变径螺旋纹地锚和加力盘的静力触探反力装置。
本发明目的及解决其主要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的含变径螺旋纹地锚和加力盘的静力触探反力装置,包括地锚、加力盘,其中:地锚装在机架支腿之间,地锚底部设置有钻进头,变径螺旋纹叶片连接在地锚上部,地锚顶部设置有螺纹段,螺纹段顶端连接有卡栓,地锚压铁装在地锚的变径螺旋纹叶片上方,地锚压铁两端搭置于机架支腿上,地锚的螺纹段上装有地锚螺母,地锚螺母压合在地锚压铁上方;地锚配套有加力盘,加力盘可通过中部设置的卡槽与地锚顶端的卡栓相配合。
上述含变径螺旋纹地锚和加力盘的静力触探反力装置,其中:钻进头呈倒圆锥形。
上述含变径螺旋纹地锚和加力盘的静力触探反力装置,其中:地锚为两套。
上述含变径螺旋纹地锚和加力盘的静力触探反力装置,其中:变径螺旋纹叶片呈倒锥形焊接于地锚上。
上述含变径螺旋纹地锚和加力盘的静力触探反力装置,其中:地锚压铁截面呈倒凹形,且其平面一侧向上。
上述含变径螺旋纹地锚和加力盘的静力触探反力装置,其中:卡栓截面呈方形。
上述含变径螺旋纹地锚和加力盘的静力触探反力装置,其中:卡槽为截面与卡栓相配合的方形槽。
本发明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的含变径螺旋纹地锚和加力盘的静力触探反力装置中,地锚底部设置有呈倒圆锥形钻进头和倒锥形的变径螺旋纹叶片,有助于解决钻杆端部受力较大,不易钻进的问题;地锚上部设置有螺纹段,地锚压铁两端搭置于机架支腿上,地锚的螺纹段上装有地锚螺母,地锚螺母压合在地锚压铁上方,保证了整个机架的稳定,防止了操作过程的晃动,同时有利于实现地锚的反力通过地锚螺母传递给地锚压铁后,再通过地锚压铁传递给机架;螺纹段顶端连接有卡栓方形,地锚配套有加力盘,加力盘可通过中部设置的方形卡槽与地锚顶端的卡栓相配合,便于利用加力盘对地锚进行钻进、旋出操作,稳定可靠,还有助于解决复杂地形地区采用加力杆人力钻进时,平整工作面面积不够的问题;地锚的杆长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不同的尺寸型号,可根据土层性状、土层厚度及静力触探所需的反力大小来选用合适的杆长型号,方便实用。总之,本发明结构简单、便携实用、省力可靠,适合含变径螺旋纹地锚和加力盘的静力触探测试的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左视图;
图3为地锚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沿AA线的剖视图;
图5为加力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地锚压铁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左视图;
图8为本发明的使用状态图。
图中标识:
1、钻进头;2、地锚;3、变径螺旋纹叶片;4、机架支腿;5、地锚压铁;6、地锚螺母;7、螺纹段;8、卡栓;9、加力盘;10、卡槽;11、土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含变径螺旋纹地锚和加力盘的静力触探反力装置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电力设计研究院,未经贵州电力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3121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