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伞盘式异形桩的施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628716.0 | 申请日: | 2015-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7832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2-01 |
发明(设计)人: | 刘菊玖;李承海;张德波;彭功勋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
主分类号: | E02D15/04 | 分类号: | E02D15/04;E02D5/62;E02D5/44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44205 | 代理人: | 胡辉 |
地址: | 51006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伞盘式 异形 施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桩基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异形桩的施工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越来越多工程兴建在岩溶地区,岩溶地区中端承桩的承载力、安全性和经济性往往困扰着建设各方。现有技术规范规定对于大直径的端承桩,桩底以下持力层厚度不宜小于3倍桩径。为此,在岩溶发育强烈的情况下,有时要入岩数十米,还要采取套管跟进、旋喷止水、注浆等措施,施工难度大,工程费用高。在多数情况下,一些溶洞顶部有小于3倍桩径的一定厚度的溶洞顶板,若能充分利用其承载力,将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此外,由于成桩检测仅抽取少量检验,同时桩底溶洞检验也存在相当的漏检概率,因此,部分桩底还存在一定数量未探明的溶洞,其溶洞顶板厚度并不能满足要求,对桩基的有效承载构成威胁。
目前,针对溶洞顶板厚度不足或可能不足的情况,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如下三种处理方式:1、对探明的溶洞,清洗洞内充填物后,灌入混凝土将洞充填;2、采用扩底桩,增大桩底接触面积;3、采用异形桩,提高侧阻力。
对于上述第1种方法,一般只对相对封闭的小型溶洞适用,对于洞体大且连通性好的溶洞,灌浆量很大,并且容易产生跑浆问题,充填困难;或者采取跟进套管再注浆等方式,工艺复杂,施工难度和费用均较大。对于上述第2种方法,对于嵌岩桩一般需采用人工挖孔逆作的方式实施,对于地下水丰富且有塌陷风险的岩溶区而言,施工安全隐患非常大,不宜采用;而且,该方法扩大了对基岩的破坏,利弊尚需考量。对于上述第3种方法,一般通过旋挖、旋喷等方式局部扩大桩径,增大桩与土层接触面,增加桩侧阻力,对于基岩埋深很大的摩擦端承桩有一定的作用,但对于常见的大直径嵌岩桩作用有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有效提高桩基承载力的伞盘式异形桩的施工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伞盘式异形桩的施工装置,包括伸缩式注浆架,所述伸缩式注浆架包括注浆管和套接在注浆管底端的连接帽,在所述连接帽外侧沿圆周方向间隔铰接有多个可径向向外撑开的注浆花管,所述注浆管底部一侧端面形成有可与其中一个注浆花管对接连通的注浆口,在所述连接帽内设有与注浆管底端相卡接的环状转轴,所述环状转轴顶端与注浆管底端之间具有单向卡接结构以使注浆管单向驱动环状转轴单向转动,所述环状转轴下端固定连接有伸出的连接杆,在所述连接杆上螺旋套接有连接螺帽,所述连接螺帽外侧与各个注浆花管之间铰接连接有多个支撑杆,各所述注浆花管底面间隔排列形成多个注浆孔。
进一步地,在所述连接帽上沿圆周方向间隔设有多个引流孔道,在所述注浆管外侧布置有与连接帽上的各引流孔道对应相接的多根高压水管,各所述注浆花管与连接帽相铰接相对立的另一端形成封闭端,在所述封闭端上设有喷射孔,在各所述注浆花管内设有两端分别嵌在喷射孔和对应的引流孔道内的喷射胶管。
进一步地,在所述注浆管上轴向间隔套接有多个固定套环,各所述固定套环外侧沿圆周方向间隔形成多个用以固定高压水管的固定弹夹。
进一步地,在所述注浆管底部内壁形成有一卡扣,在所述环状转轴顶端凸起形成柱状凸台,所述柱状凸台外壁形成有供卡扣卡入定位的纵向卡槽,所述柱状凸台外壁还形成有供卡扣卡入限位的环状卡槽,所述纵向卡槽与环状卡槽相通。
进一步地,所述单向卡接结构包括沿圆周方向间隔设置在柱状凸台外壁并位于环状卡槽内的多个楔形卡槽和嵌在各楔形卡槽内的楔形卡扣,在各所述楔形卡槽内设有弹簧以使各楔形卡扣径向向外弹出进入环状卡槽内,当所述注浆管绕其中一个方向转动时,所述注浆管底部上的卡扣被弹出的楔形卡扣抵顶限制,从而使得注浆管同步带动环状转轴转动,当所述注浆管绕另外一个方向转动时,所述注浆管底部上的卡扣挤压楔形卡扣使其嵌入楔形卡槽内以使注浆管相对环状转轴转动。
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以引导各注浆花管就位的定位支撑架,所述定位支撑架包括间隔布置的上定位钢圈和下定位钢圈,在所述上定位钢圈与下定位钢圈之间沿圆周方向间隔设有多个定位钢环。
进一步地,还包括套装在注浆管顶部的对中支承托架,所述对中支承托架包括支承套管和设于支承套管外的支承钢圈,在所述支承套管与支承钢圈之间沿圆周方向间隔设有至少三个径向连接钢筋,所述支承套管内壁沿圆周方向间隔设有至少三条纵向滑槽,在各所述纵向滑槽内嵌装有滚动钢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未经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2871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地下结构后浇带换撑方法
- 下一篇:一种注浆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