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传感器在审
申请号: | 201510620562.0 | 申请日: | 2015-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159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2 |
发明(设计)人: | 石世光;夏百战;宋喜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N21/3504 | 分类号: | G01N21/3504;G01N27/26;G01N1/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402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于材料及传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合传感器。
背景技术
目前,使用常规气体传感器,如红外、电化学、催化、半导体、热传导等类型的气体传感器检测惰性气体、大分子有机蒸汽、不易起化学反应的毒气等特殊气体时存在诸多困难,其中,红外、催化、热传导类型的气体传感器不适用于低浓度气体检测,半导体、电化学类型的气体传感器不适用于惰性气体检测,也不适用于高浓度气体检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使用方便、灵敏度高、精度高、检测范围广的复合传感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复合传感器,包括有气体传感器,该气体传感器内复合有红外气体传感器和电化学传感器,所述复合传感器还包括有热裂解器,所述热裂解器的易检测气体出口连通所述气体传感器的气体检测进口;该复合传感器还包括有气体流量控制装置,所述气体流量控制装置的气体流量出口连通所述热裂解器的待测气体进口。
优选地,所述红外气体传感器包括光学腔体、信号采集电路板以及分别连接在所述信号采集电路板上的红外光源和探测器,所述光学腔体的腔壁上设置有光源安装孔和探测器安装孔,所述红外光源安装在所述光源安装孔内,所述探测器安装在所述探测器安装孔内,所述光学腔体是圆柱状光学腔体,所述光学腔体内设置有反射柱和光学反射块,所述反射柱的中心位于所述光学腔体的中心,所述光学反射块位于所述光学腔体的内壁与所述反射柱之间,所述反射柱的外侧面具有圆柱形反射面,所述光学反射块的两侧分别具有光源反射面和接收反射面,所述红外光源和所述探测器分别靠近所述光学反射块的两侧设置,且所述光学腔体的内壁、所述反射柱的圆柱形反射面、所述光学反射块的光源反射面和接收反射面构成红外气体传感器的红外光路,其中,所述光源反射面对应所述红外光源设置以便将所述红外光源发出的光会聚并射向所述光学腔体的内壁或/和所述反射柱的圆柱形反射面,所述接收反射面对应所述探测器设置以便将射向所述光学腔体的内壁或/和所述反射柱的圆柱形反射面的光经多次反射后会聚并射向所述探测器。
优选地,所述光学腔体由圆形底板和盖合在所述圆形底板上的圆桶形上壳体构成,其中,所述光源安装孔和所述探测器安装孔设置在所述圆形底板上,所述信号采集电路板设置在所述圆形底板的下部。
优选地,所述电化学式传感器,包括下壳体以及罩设于所述下壳体上的上盖,所述上盖与所述下壳体围合形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置有电解质,所述电解质连接有传感电极、参比电极以及伸入所述电解质中用于检测气体浓度的阴极与阳极,所述上盖上至少设有一个用于将外界的混合气体进入所述容纳腔内的进气口,所述下壳体与所述上盖可拆卸连接,各所述进气口处设有用于过滤混合气体中干扰气体的过滤器,且所述过滤器可拆卸贴设于所述上盖内壁。
优选地,所述过滤器为可吸收干扰气体的活性炭板或者为涂设有反应层的网板。
优选地,所述上盖设有毛细扩散栅,各所述进气口均位于所述毛细扩散栅正下方。
优选地,所述电解质外罩设有金属网。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利用热裂解原理,将原本不易直接检测的惰性气体、大分子有机蒸汽、不易起化学反应的毒气等特殊气体先转化为易检测的气体,再使用相应的气体传感器进行检测,并进行相应的数据换算即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红外气体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电化学式传感器。
图中1、壳体;2、气体传感器;3、热裂解器;4、壳体盖板;5、直角接头;6、转接头;7、螺帽;8、气体导管;9、电路板;10、进气接头;11、红外光源;12、探测器;13、信号采集电路板;14、圆形底板;15、圆桶形上壳体;16、光学反射块;17、光源安装孔;18、探测器安装孔;19、反射柱;20、上盖;21、下壳体;22、容纳腔;23、电解质;24、过滤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发明的结构特征及所达成的功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用以较佳的实施例及附图配合详细的说明,说明如下:
如图1所示,一种复合传感器,它包括有壳体1,安装在壳体1内的气体传感器2和热裂解器3,安装在壳体1上的进气接头10、出气接头、导气管路、壳体盖板4和电路板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未经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2056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