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产水稻肥在审
申请号: | 201510620030.7 | 申请日: | 2015-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527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16 |
发明(设计)人: | 尹成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全椒县大地种植专业合作社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C05G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95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产 水稻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种植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高产水稻肥。
背景技术
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都在使用大米,而水稻的种植成为了全球的热点问题。水稻种植是我国种植业中体系庞大的产业之一,也是我国农业中最基础的产业,水稻养活了十几亿的人口。现有的水稻种植肥料料效越来越差,不足以支撑水稻的高产丰收,并且施用肥料多,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产水稻肥。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高产水稻肥,按质量份计由以下物质制成:氯化钙15份、硝酸钾8份、氧化镁粉末10份、碳酸钠2份、硫酸亚铁4份、膨润土10份、猪胆汁4份、槟榔与凤尾草混合浸液5份;所述槟榔与凤尾草混合浸液为按3:1的质量比取槟榔与凤尾草,添加其4-6重量倍100℃开水密封浸泡,待温度自然下降到35-40℃时,再次加热到100℃,自然冷却至室温,过滤出固体残渣,将滤液浓缩至25℃、相对密度为1.15,即得槟榔与凤尾草混合浸液。
进一步地,所述高产水稻肥的制法为:包括下述步骤:
1)将膨润土与碳酸钠、硫酸亚铁混匀混合到一起放入反应釜中,添加反应物总重量2倍的水,密闭反应釜,在温度为150-180℃,压力为15MPa下反应3-5h后取出,冷却至室温,对反应物进行烘干粉碎得到混合物料,待用;
2)将氯化钙、氧化镁粉末、槟榔与凤尾草混合浸液和1)中混合物料混合放入反应釜中搅拌并匀速加热,当温度到达60-75℃时,将硝酸钾放入反应釜,继续加热,当温度达到75-90℃时,将猪胆汁加入反应釜中,继续加热,当温度达到100℃时,保持这一温度30min后以每分钟8℃的速度降温至室温,取出,干燥,放入制粒机中制成颗粒,即可。
进一步地,施用时期为水稻始穗期施用2-3次,每次间隔8-10天。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本发明所公开一种高产水稻肥。
(1)本发明水稻肥有效养分含量高,从物理和化学结构上比传统水稻肥溶解性速度快。
(2)本发明水稻肥利用膨润土与碳酸钠、硫酸亚铁结合反应后添加到肥料中,不仅提高肥效,还能改善土壤,促进水稻对肥料的吸收,通过添加对槟榔与凤尾草进行混合提取的浸出液,不仅能够调和肥料中各成分的释放还能降低水稻病虫害的发生率。
(3)本发明水稻肥制作成本低,肥效高,能够提高水稻的亩产量10%-12%,施用本发明水稻肥料的大米品质明显比一般大米要好。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高产水稻肥,按质量份计由以下物质制成:氯化钙15份、硝酸钾8份、氧化镁粉末10份、碳酸钠2份、硫酸亚铁4份、膨润土10份、猪胆汁4份、槟榔与凤尾草混合浸液5份;所述槟榔与凤尾草混合浸液为按3:1的质量比取槟榔与凤尾草,添加其4-6重量倍100℃开水密封浸泡,待温度自然下降到35-40℃时,再次加热到100℃,自然冷却至室温,过滤出固体残渣,将滤液浓缩至25℃、相对密度为1.15,即得槟榔与凤尾草混合浸液。
进一步地,所述高产水稻肥的制法为:包括下述步骤:
1)将膨润土与碳酸钠、硫酸亚铁混匀混合到一起放入反应釜中,添加反应物总重量2倍的水,密闭反应釜,在温度为150-180℃,压力为15MPa下反应3-5h后取出,冷却至室温,对反应物进行烘干粉碎得到混合物料,待用;
2)将氯化钙、氧化镁粉末、槟榔与凤尾草混合浸液和1)中混合物料混合放入反应釜中搅拌并匀速加热,当温度到达60-75℃时,将硝酸钾放入反应釜,继续加热,当温度达到75-90℃时,将猪胆汁加入反应釜中,继续加热,当温度达到100℃时,保持这一温度30min后以每分钟8℃的速度降温至室温,取出,干燥,放入制粒机中制成颗粒,即可。
进一步地,施用时期为水稻始穗期施用2-3次,每次间隔8-10天。
本发明水稻肥制作成本低,肥效高,能够提高水稻的亩产量10%-12%,施用本发明水稻肥料的大米品质明显比一般大米要好。
对比施用本发明水稻肥与一般水稻肥的相同品种水稻所产大米的成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全椒县大地种植专业合作社,未经全椒县大地种植专业合作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2003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