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着陆缓冲功能的行走机器人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616864.0 | 申请日: | 2015-09-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2797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19 |
| 发明(设计)人: | 杨建中;高峰;李新立;郭为忠;满剑锋;陈先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上海交通大学 |
| 主分类号: | B25J5/00 | 分类号: | B25J5/00;B25J9/00 |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天科技专利中心11009 | 代理人: | 褚鹏蛟 |
| 地址: | 10009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着陆 缓冲 功能 行走 机器人 | ||
1.一种具有着陆缓冲功能的行走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着陆平台(1)、降落伞包(3)、控制器(4)和环绕设置在着陆平台(1)四周的至少4套缓冲行走机构(2),控制器(4)安装在着陆平台(1)上,用于实现对缓冲行走机构(2)的控制,从而实现着陆缓冲和行走控制;降落伞包(3)安装在着陆平台上,用于降低行走机器人的着陆速度;
每套缓冲行走机构(2)包括一套多功能支柱(21)、两套单功能支柱(22)和一个足垫(30);在机器人着陆时,多功能支柱(21)能够实现着陆缓冲功能,在机器人着陆后,多功能支柱(21)与两套单功能支柱(22)共同实现行走功能;多功能支柱(21)上端通过第一万向节(23)与着陆平台(1)连接,两套单功能支柱(22)上端分别通过第二万向节(24)和第三万向节(25)与着陆平台(1)连接,多功能支柱(21)和两套单功能支柱(22)可分别实现相对着陆平台的二自由度转动;两套单功能支柱(22)下端分别通过第一球铰(27)和第二球铰(28)与支柱支撑座(26)的上端面连接,可分别实现相对支柱支撑座(26)的三自由度转动;多功能支柱(21)末端与支柱支撑座(26)的上端面固连;支柱支撑座(26)的下端面通过第三球铰(29)与足垫(30)连接,可实现足垫(30)相对支柱支撑座(26)三自由度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着陆缓冲功能的行走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功能支柱(21)包括第一驱动组件(31)、第一外筒(32)、第一内筒(33)、第一丝杠(34)、第一丝杠螺母(35)、第一螺母导杆(36)、第一外筒端盖(37)、缓冲拉杆(38)及拉杆切割器(39);第一驱动组件(31)安装在第一外筒(32)上端外侧面;第一丝杠(34)和第一丝杠螺母(35)组成螺旋运动副安装在第一外筒(32)内部,第一丝杠(34)端部通过轴承支撑并轴向定位,第一内筒(33)安装并固定在第一丝杠螺母(35)下端;第一外筒(32)上端面安装第一万向节(23)、下端安装第一外筒端盖(37);第一螺母导杆(36)穿过第一丝杠螺母(35)上的导向孔,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一万向节(23)和第一外筒端盖(37)上;缓冲拉杆(38)一端固定在第一丝杠螺母(35)的下端上、另一端固定在第一外筒端盖(37)上;拉杆切割器(39)安装在第一外筒(32)上,缓冲拉杆(38)穿过拉杆切割器(39)端部的小孔并靠近孔内的切刀;第一丝杆螺母(35)为开合式螺母;在机器人着陆前,在控制器的控制下第一丝杠螺母(35)与第一丝杆(34)分离;在机器人着陆时,第一内筒(33)受到着陆冲击载荷的作用下向第一外筒(32)收缩,缓冲拉杆(38)被拉伸并吸收着陆冲击能量,从而起到降低着陆冲击的作用;在机器人着陆后,在控制器的控制下第一丝杠螺母(35)与第一丝杠(34)结合,在控制器的控制下拉杆切割器(39)将缓冲拉杆(38)切断;在机器人行走时,在控制器(4)的控制下第一驱动组件(31)驱动第一丝杠(34)转动,第一丝杠(34)驱动第一丝杠螺母(35)沿第一丝杠(34)轴向直线运动并带动第一内筒(33)在第一外筒(32)内伸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上海交通大学,未经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16864.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无花果饼干
- 下一篇:用于信号传输方面的线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