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分组传送网的丢包检测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616254.0 | 申请日: | 2015-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6271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3 |
发明(设计)人: | 柳光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烽火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823 | 分类号: | H04L12/823 |
代理公司: | 武汉智权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5 | 代理人: | 尤会明 |
地址: | 43007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组 传送 检测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分组传送网的丢包检测系统,其包括门限关系设置模块、劣化门限设置模块、采样门限选择模块及丢包检测模块,门限关系设置模块用于依需要设定劣化及采样门限值的对应关系,劣化门限设置模块用于依需要设置劣化门限值,采样门限选择模块用于根据所设置劣化门限值及设定的关系选择相应采样门限值,丢包检测模块用于在一个统计周期内统计发包数并判断统计的发包数是否小于所选采样门限值并在小于时存储统计的发包数累计到下一个统计周期计算丢包率,该检测系统在发包数小于采样门限值时将发包数累计到下一个统计周期内以使在每个统计周期内统计的发包数大于等于采样门限值,提高了丢包率检测的准确性。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检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组网传送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分组传送网的丢包检测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丢包率是衡量包交换网络物理和逻辑链路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以面向连接的分组交换网络技术(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Transport Profile,MPLS-TP)为基础的传送网为例,丢包率用来评估一个统计周期内光纤链路或LSP上业务的丢包情况,假设待检测链路为10GBASE-ER链路,且设置信号劣化(Signal Degrade,SD)的门限值为10-5,统计周期为5秒(可根据链路速率和检测精度选取),丢包率(Frame Loss Ratio,FLR)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t0和t1时刻分别为上次采集和本次采集时刻,RxFC[t0]为t0时刻信宿端的收包计数,RxFC[t1]为t1时刻信宿端的收包计数,TxFC[t0]为t0时刻信源端的发包计数,TxFC[t1]为t1时刻信源端的发包计数,t0和t1时刻分别为上次采集和本次采集时刻,t1-t0为采集间隔时间,也即统计周期,该统计周期为固定值如5秒、20秒或1分钟等,根据系统支持的采集实例数上限及CPU系统的处理能力综合决定的。
然而,由于统计周期的时间是固定的,如果要求的SD判决门限为1×10-5,需要保证统计样本的数量(即上述公式中的分母)不小于105,否则达不到10-5的检测精度,因为丢包数最小为1,FLR要小于10-5,则数据包的统计样本数不能小于105,若在t1-t0的采集时间间隔内,信源端发送的数据包数小于105,即TxFC[t1]-TxFC[t0]<105,而在此区间内丢包数为1将得到FLR>10-5,进而判断链路进入SD状态,并将上报告警、触发可能的保护倒换,而在下一个采集周期,丢包数为0,导致FLR=0,又将退出告警和倒换状态,因此将引发告警的振荡和触发错误的倒换,这在通信量极小或保护倒换之后(业务流量被切换到备用链路)会出现在检测周期内要么FLR为0从而退出SD状态,要么FLR很大从而进入SD状态,导致丢包率的检测准确性较低甚至检测无法进行。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能提高丢包率检测的准确性的分组传送网的丢包检测系统及方法。
一种分组传送网的丢包检测系统,其用于在分组传送网的信源与信宿之间检测丢包率,所述分组传送网的丢包检测系统包括:
一个门限关系设置模块,其用于依需要设定劣化门限值及相对应的采样门限值的对应关系并存储;
一个劣化门限设置模块,其用于依需要设置分组传送网的劣化门限值并存储;
一个采样门限选择模块,其用于根据所设置的劣化门限值及设定的对应关系选择相对应的采样门限值并存储;及
一个丢包检测模块,其用于在一个统计周期内统计发包数并根据所统计的发包数及所选择的采样门限值来判断所统计的发包数是否小于所述采样门限模块所选择的采样门限值并在小于时存储所统计的发包数累计到下一个统计周期来计算丢包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烽火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未经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烽火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1625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