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井筒的制造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611791.6 | 申请日: | 2015-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555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5 |
发明(设计)人: | 陶谦;周仕明;杨红歧;刘仍光;张林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47/005 | 分类号: | E21B47/005;E21B4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 代理人: | 张少辉;刘华联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井筒 制造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井筒的制造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包括:井筒模型组件;以及用于容纳工作液的第一容器,所述第一容器经第一管路与所述井筒模型组件的流体入口相连通以将所述工作液输送到所述井筒模型组件的内部,所述第一容器经第二管路与所述井筒模型组件的流体出口相连通。该制造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和容易操作的优点,以及还具有可根据需要制作出接近井下井筒的状态的井筒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天然气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井筒的制造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固井质量和泥浆石性能是影响水泥环对油、气以及水封隔的关键因素。因而对井筒的完整性以及环空水泥石的封固效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随着当前社会对安全和环保的要求更为严格,天然气井环空带压现象成为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由于井下环境较为复杂,影响水泥环与套管、地层胶结因素较多,往往容易使得固井质量差和环空气窜。另外,后期生产、作业等因素亦能破坏水泥环密封能力,由此,便给井下水泥环密封性能的评价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基于对上述现有技术的分析,需要设计一种井筒的制造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对水泥环的密封能力评价困难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主题,提出了一种井筒的制造装置,包括:井筒模型组件;以及用于容纳工作液的第一容器,所述第一容器经第一管路与所述井筒模型组件的流体入口相连通以将所述工作液输送到所述井筒模型组件的内部,所述第一容器经第二管路与所述井筒模型组件的流体出口相连通。这样,当向该井筒模型组件内注入完工作液后,待工作液凝结完毕后,便形成了井筒。由此可见,该制造装置能够根据地层的实际情况制作出具有接近井下井筒状态的井筒。进一步地,避免了井下环境较为复杂,存在干扰因素多的问题,从而很好地解决了对井下水泥环密封能力评价困难的问题。
优选地,所述井筒模型组件包括内筒件和设置在所述内筒件内的中心管,以及套设在所述内筒件的外侧的外筒件,其中,在所述外筒件的内周壁和所述内筒件的外周壁之间构造有供所述工作液流动的第一环空。该第一环空设置的目的在于,供工作液流入到第一环空内,并使得第一工作液不断地在第一环空内堆积,以形成具有预定长度的水泥环封固井筒。
优选地,在所述中心管的第一端的外周壁上构造有通孔以使得所述中心管的内部与所述第一环空相连通,在所述内筒件的内周壁和所述中心管的外周壁之间构造有第二环空。这样,便使得被注入的工作液流入到中心管的内部,并经通孔流入到第一环空中。
优选地,所述制造装置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位于所述第二环空内且套设在所述中心管的第一端的外周壁上。由此可见,该固定件的设置,起到了防止该中心管相对自身的中心轴线发生晃动的作用,从而保证了该中心管能够在工作时处于居中的状态。
优选地,所述井筒模型组件还包括一端设置在所述外筒件的第二端口上,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环空内且套设在所述中心管的第二端的外周壁上的封堵部。该封堵部的设置,可以起到避免位于第一环空内的工作液溢出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起到使得第一环空的内部处于相对密封的作用。
优选地,在所述封堵部上分别构造有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其中,所述第一流体通道的一端与所述流体入口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中心管的内部相连通,所述第二流体通道的一端与所述流体出口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环空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制造装置还包括支撑座组件,所述支撑座组件包括载物台和设置在所述载物台上并能相对水平面进行上下摆动的支撑架,其中,在所述载物台上设有所述第一容器,在所述支撑架 上设有所述井筒模型组件。由于在支撑架上设有井筒模型组件,并且该支撑架可相对水平面进行上下摆动。这样,通过调整支撑架相对水平面转动的角度,便可使得井筒模型组件也随之处于相应的位置,从而,便可制造出位于水平井段、斜井段、或垂直井段的井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1179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开关装置
- 下一篇:含硅芳炔树脂碳泡沫材料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