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随动式液压耗能集装箱减摇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610919.7 | 申请日: | 2015-09-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1018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22 |
| 发明(设计)人: | 薛孟尧;梁建平;谢宛朋;田涛;郭臣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海西重机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6C13/06 | 分类号: | B66C13/06;F16F9/19;F16F9/34 |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7205 | 代理人: | 陈海滨 |
| 地址: | 266530 山东省青岛市经***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随动式 液压 耗能 集装箱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集装箱减摇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随动式液压耗能集装箱减摇装置。
背景技术
港口集装箱起重机工作时,起重机小车的水平高速运行因惯性会引起吊具以及所吊的集装箱在小车运行方向上严重摇摆及自身摇摆。使得司机在集装箱吊具对集装箱或集装箱对车或船的对箱环节上花费的时间太多,极大地影响了生产效率并给安全生产带来隐患。
目前的集装箱减摇技术主要有电子减摇和机械减摇两种。其中电子减摇主要通过制动、加速等控制行走小车的速度变化来减小集装箱吊具的摇摆,其原理实际上是把集装箱吊具及集装箱的运行动能转化成势能消耗掉,最终使集装箱吊具停止晃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小车与司机室不断地起(制)动,容易造成司机晕车、疲劳,造成生产安全隐患。另一种现在常用的机械减摇机构主要有三角形八绳机构、分离小车、多功能液压缸等,其机构多构造复杂,还需要电气控制系统,可靠性低,容易产生故障,维护困难。
由此可见,现有技术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维护使用方便的随动式液压耗能集装箱减摇装置。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随动式液压耗能集装箱减摇装置,包括吊架和减摇机构,减摇机构包括四个减摇单元,其中两个减摇单元设置在吊架的左侧,另外两个减摇单元设置在吊架的右侧,各减摇单元均包括支座、滑轮和液压阻尼器,四个所述支座中的两个设置在吊架左侧上部、另外两个设置在吊架右侧上部,四个所述滑轮中的两个位于吊架左侧上方、另外两个位于吊架右侧上方,且各支座均通过联动板和与该支座位于同一减摇单元内的滑轮相连,各液压阻尼器的上端通过连接板和与该液压阻尼器位于同一减摇单元内的联动板相连、下端和与该液压阻尼器位于同一减摇单元内的支座相连。
位于吊架同一侧的两个液压阻尼器位于两个滑轮的相向内侧。
位于吊架同一侧的两个液压阻尼器位于两个滑轮的相向外侧。
各所述液压阻尼器均包括活塞杆、缸体及设置在缸体内的活塞,活塞与缸体内壁之间设置有密封圈,缸体包括有杆腔和无杆腔,有杆腔和无杆腔内均充填有液压油;活塞杆的顶端伸出缸体并通过第一铰轴和与其位于同一减摇单元内的连接板相连,缸体的底端通过第二铰轴和与其位于同一减摇单元内的支座相连,活塞杆的底部与活塞相连,活塞杆位于有杆腔内的一部分上开设有油孔,且活塞杆的下部开设有与油孔相通的过油通道,过油通道包括与油孔相连通的第一通道和与无杆腔相连通的第二通道,第二通道内设置有可沿第二通道移动的滑块,滑块的外径小于第一通道的直径;所述活塞上开设有过油环槽,过油环槽分别与有杆腔和无杆腔相通,过油环槽内设置有阻尼调节阀芯,阻尼调节阀芯上开设有阻尼孔,阻尼孔与有杆腔相通。
所述第二通道的底部设置有过油螺塞,过油螺塞的内部中空,过油螺塞的顶端开设有过油孔。
所述联动板的上端通过滑轮轴与滑轮静连接,联动板的下端通过第三铰轴与支座动连接。
位于同一减摇单元内的连接板和联动板固连,且连接板与联动板的连接处位于联动板的中部。
各所述减摇单元中的联动板均有两块,滑轮和支座均位于联动板之间。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为随动式机械减摇,不需要依赖制动及加速即可解决动能的耗能问题,有效解决了电子防摇过程中操作人员的晕车等身体不适的问题。
2、本发明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实用性强,没有电气系统及液压系统,维修更换简易。
3、本发明中的减摇单元全部安装在吊架上面,因此不仅可以直接涉及生产新型吊架,还可以对没有减摇装置的老吊架进行改造,实用性很高。
4、本发明能有效的减轻起重机小车在高速运行过程中因惯性引起的吊具以及所吊的集装箱在小车运行方向上的摇摆,提高集装箱对箱效率,营造安全生产氛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侧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运行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液压阻尼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海西重机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青岛海西重机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1091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单扣插头式双线静电手环
- 下一篇:一种中医内科康复带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