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人工影响天气的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510608829.4 | 申请日: | 2015-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526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8 |
发明(设计)人: | 许琬晨;许钰翔;潘思羽;徐萍;陈东明;郭秀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许琬晨 |
主分类号: | A01G15/00 | 分类号: | A01G1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24010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人工 影响 天气 方法 系统 | ||
1.一种人工影响天气的方法,其包括下述步骤:
第一步,预测云水消减规模;
第二步,确定消雨区、增雨区位置;
第三步,测算云水迁移作业规模及所需设备数量;
第四步,设置浮空平台;
第五步,设置浮空大通径管道;
第六部,云水迁移作业实施。
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影响天气的方法,其使用人工影响天气的系统来实施,人工影响天气的系统包括一体化浮空管道、浮空平台和系统远程控制平台,所述一体化浮空管道,云水收集-输送-播撒,即云水收集、输送、播撒降水催化剂产生降水;所述浮空平台,用于悬挂、牵引一体化浮空管道,通过系留索定点悬浮在系留台之上;所述系统远程控制平台,用于浮空平台升降、管道连接、分离、降水催化剂播撒和作业环境观察、监测的地面控制,用于提升云水人工迁移作业效率、录取资料和提高安全保障。
3.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影响天气的方法,其中所述预测云水消减规模基于云物理结构和降水宏微观物理认识,通过气象雷达回波、飞机穿云探测降水云云顶、云底高度、云体大小、含水量大小及分布,预测云水总规模和需要消减的规模、效果。
4.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影响天气的方法,其中所述确定消雨区、增雨区位置将综合考虑气象条件、纬度、地形、交通及地理条件,研究、确定消雨区(消减降水的区域)和增雨区位置,规划作业路线、交通条件与运输方式。
5.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影响天气的方法,其中所述测算云水迁移作业规模及所需设备数量步骤根据云水迁移速度、规模、迁移距离要求,计算和准备作业所需浮空管道、浮空平台的数量。
6.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影响天气的方法,其中所述设置浮空平台步骤中,浮空平台由浮空器升级改造而成,位于对流层之内平流层之下,距离地面1000-2500m,以系留索固定于地面系留桩;单艘浮空平台载荷大于1000kg,根据云水迁移规模和输送距离长短,多艘联合使用。
7.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影响天气的方法,其中所述设置浮空大通径管道中,高强度轻质耐磨耐撕扯材料建造的浮空管道从平时的压缩-折叠状态在空中展开,悬挂在浮空平台之下;浮空管道单管内径>2m,长度>0.5km,横向及纵向联合使用,浮空管道起始点在云中依抽吸半径呈动态面积或立体分布;管道间直接连接,位于增雨区的管道出口端安装有干冰喷射器。
8.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影响天气的方法,其中所述云水移动实施步骤中,在确定好云水移动规模、距离、效果之后,准备好作业所需浮空平台、浮空管道的设备并运送到作业线路之后,按照连接系留台、浮空平台充气、升空、牵引浮空管道升空、展开、定位、连接的顺序实施云水迁移;尽可能利用自然压差,形成云水从消减区向增雨区的定向、自然流动,在流速、流量达不到要求的情况下,启动抽风机,人工增强流速、流量;根据研究,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非均衡下降,形成管道两端气压差;在自然压差和人工驱动力的作用下,积雨云、雨层云内的饱和水汽、云滴、冰晶就会发生定向流动;云内含水量5-10g/cm3,自然压差0.5-1Mpa;为减弱云逸散且受动力、体积限制,云水迁移速度平均17m/s左右。
9.一种使用上述方法的人工影响天气的系统,其包括一体化浮空管道、浮空平台和系统远程控制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化浮空管道,用于云水收集-输送-播撒,即云水收集、输送、播撒降水催化剂产生降水;所述浮空平台,用于悬挂、牵引一体化浮空管道,通过系留索定点悬浮在系留台之上;所述系统远程控制平台,用于浮空平台升降、管道连接、分离、降水催化剂播撒和作业环境观察、监测的地面控制,用于提升云水人工迁移作业效率、录取资料和提高安全保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许琬晨,未经许琬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08829.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LED蓝宝石单晶用高纯氧化铝成型的方法
- 下一篇:MEMS器件及其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