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实时监测G-四联体形成的单颗粒SPR钾离子探针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608056.X | 申请日: | 2015-09-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4184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07 |
| 发明(设计)人: | 张磊;田媛媛;汪联辉;沈晶晶;范曲立;黄维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邮电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21/49 | 分类号: | G01N21/49 |
| 代理公司: | 江苏爱信律师事务所 32241 | 代理人: | 唐小红 |
| 地址: | 21004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时 监测 联体 形成 颗粒 spr 探针 制备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实时监测G‑四联体形成的单颗粒SPR探针的制备和应用。基于贵金属(金、银等)纳米颗粒的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大比表面积和SPR高灵敏性,采用可与钾离子特异结合的端粒Aptamer对贵金属纳米颗粒进行表面修饰,简单、方便的构建了可高灵敏检测钾离子并实时监测G‑四联体形成过程的单颗粒生物探针。特异性结合的整个过程可以通过暗场显微镜(DFM)和散射光谱仪联用下的单个贵金属纳米颗粒的SPR光谱峰移动量来表征。此探针具有实时检测的功能,且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检测范围宽等优点。此外,可通过数据拟合分析得到形成G‑四联体的解离常数Kd和吉布斯自由能ΔG,以及在形成过程中的两种结合位点形态。
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可高灵敏检测钾离子、并实时监测G-四联体形成过程的方法,属于纳米材料生物应用领域。
背景技术
贵金属(金和银等)纳米颗粒在入射光照射下,界面的自由电子和光子发生共振运动形成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当金属纳米颗粒直径大于或近似于自由电子的平均自由程时,颗粒受激后将产生明显的散射现象,由于该现象主要发生在表面,因此被称为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散射。研究发现,其散射光谱主要依赖于纳米颗粒的形状、大小以及颗粒和其周围环境的介电常数。纳米颗粒的形貌和尺寸的不同,将引起表面自由电子密度、电子震荡频率的变化,从而造成包括吸收和散射光学性质的变化。基于的SPR散射本身独特的光学性质,对基于SPR散射的纳米结构体系的研究已成为迅猛发展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即表面等离子体光子学。表面等离子体光子学包含非常广泛的研究内容,例如表面电场增强光谱、表面增强拉曼光谱、表面等离子体纳米波导、表面等离子体光催化、表面增强的能量转移及选择性光吸收等,尤其是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已经成为重要的分支之一,该方法是在单颗粒上实现单分子水平检测的有效手段。目前基于纳米等离子体界面微环境的折射率变化、生物分子分布以及纳米颗粒间或复合物颗粒核-壳间强烈的耦合作用,并结合暗场显微镜与光谱仪的优势,可以在纳米尺度开发出具有极高灵敏度的单分子水平的生物探针、新型的生物成像试剂或治疗试剂。
G-四联体是一种特殊的核酸二级结构,广泛存在于人类基因组DNA以及RNA中,如DNA的端粒序列、基因的启动子序列、RNA的5'端非翻译区(5'UTR)序列等。许多研究发现,G-四联体结构在基因的稳定性、端粒合成过程、基因转录和翻译水平的表达调控、基因重组等生命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富含鸟苷酸的DNA或者RNA在单价阳离子,如Na+、K+、NH4+、Rb+等存在的条件下,均能形成稳定的G-四联体二级结构。4个鸟嘌呤碱基通过氢键的配对方式形成G-4平面,适当的阳离子可以使多个G-4平面堆叠形成G-四联体结构。阳离子中体积最适合嵌入G-四联体结构的是K+,K+对G-四联体的稳定作用最为显著,而真核细胞内往往具有相对较高的钾离子浓度,因而提示在细胞内的钾离子作用下,有利于G-四联体的形成,并发挥生物学效应。
目前,检测钾离子的方法有很多,例如:荧光法、电化学法、比色法等,但是这些检测方法所依据的探针因为尺寸和灵敏度的问题,在应用中有很大的局限性。
发明内容
为了得到高灵敏的小尺寸钾离子探针,本发明设计了基于单个贵金属纳米颗粒的SPR探针,实现了高灵敏检测钾离子并实时监测G-四联体形成过程的功能,此SPR探针的测定过程的实现了无标记,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检测范围宽等优点。
制备过程如下:
1、一种实时监测G-四联体形成的单颗粒SPR探针的制备
首先,用种子生长法合成≈50nm的金纳米颗粒,采用如下方法制备:
步骤1.合成颗粒
(1)种子合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邮电大学,未经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0805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