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试验模型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604551.3 | 申请日: | 2015-09-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8155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2 | 
| 发明(设计)人: | 刘晓丽;李全生;张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15/08 | 分类号: | G01N15/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11012 | 代理人: | 张相升 | 
| 地址: | 100011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试验 模型 及其 制作方法 | ||
1.一种用于试验岩层间密封防渗的试验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试验箱,在所述试验箱的底部浇筑有含水相似岩层;
其中,在所述含水相似岩层上形成有至少一条人工缝隙,所述人工缝隙贯穿所述含水相似岩层的上下表面;
在所述含水相似岩层上还设置有至少一圈沟槽,所述沟槽的槽口位于所述含水相似岩层的上表面上,且所述人工缝隙被包围在所述沟槽之内;
在所述含水相似岩层上对应于所述沟槽设置有至少一圈防水圈,所述防水圈包括防水圈底部和防水圈顶部,所述防水圈顶部包括朝向所述人工缝隙的方向倾斜设置的迎水斜坡面和朝向远离所述人工缝隙的方向倾斜设置的背水斜坡面;
所述防水圈底部位于所述沟槽内,所述防水圈顶部凸起设置在所述含水相似岩层的上表面上;
在所述含水相似岩层的上表面上浇筑有隔水相似岩层,所述防水圈顶部位于所述隔水相似岩层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试验模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含水相似岩层上还设置可拆卸的模板,所述沟槽由从所述含水相似岩层上拆下的所述模板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试验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圈的形成方式如下:
在所述含水相似岩层上安装至少一圈所述模板,所述模板的模板底端位于所述含水相似岩层内,所述模板的模板顶端伸出于所述含水相似岩层的上部;
在所述模板顶端上远离所述人工缝隙的一侧浇筑所述背水斜坡面;
在所述背水斜坡面浇筑完成之后,将所述模板从所述含水相似岩层上拆下,并在所述含水相似层上对应于所述模板的位置形成至少一圈所述沟槽;
在将所述模板拆下之后,在所述沟槽内浇筑所述防水圈底部,同时在与所述背水斜坡面相对的一侧浇筑所述迎水斜坡面,所述迎水斜坡面与所述防水圈底部一体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试验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圈由水不漏粉与水混合而成,所述水不漏粉与水的重量比为1:0.3。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试验模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试验箱内浇筑有多层所述含水相似岩层,每层所述含水相似岩层上均设置有所述人工缝隙和所述防水圈;
所述隔水相似岩层浇筑在多层所述含水相似岩层中最顶层的所述含水相似岩层上;
任意相邻的两层所述含水相似岩层中位于下层的所述含水相似岩层上的所述防水圈的防水圈顶部位于上层的所述相似含水层内;
多层所述含水相似岩层中最顶层的所述含水相似岩层上的所述防水圈的防水圈顶部位于所述隔水相似岩层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试验模型,其特征在于,任意相邻的两层所述含水相似岩层中的所述人工缝隙对齐设置或交错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试验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缝隙包括多条分支缝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试验模型,其特征在于,多条所述分支缝隙间隔地平行设置;
或者,多条所述分支缝隙连接形成网格状。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试验模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含水相似岩层中布置有可被拆除的多块缝隙形成模板,所述人工缝隙由从所述含水相似岩层中拆除的所述缝隙形成模板所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试验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缝隙形成模板包括模板框架和设置在所述模板框架内的多条分支缝隙形成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试验模型,其特征在于,多条所述分支缝隙形成板相互平行,并间隔地布置在所述模板框架内;
或者,多条所述分支缝隙形成板连接形成网格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未经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04551.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