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优质食味高产粳稻品种的培育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600756.4 | 申请日: | 2015-09-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0417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4 |
| 发明(设计)人: | 龚红兵;李闯;曾生元;林添资;景德道;钱华飞;余波;姚维成;孙立亭;周义文;盛生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01H1/02 | 分类号: | A01H1/02;A01H1/04 |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32204 | 代理人: | 许丹丹 |
| 地址: | 212400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优质 高产 粳稻 品种 培育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植物的育种方法,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优质食味高产粳稻品种的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稻米是我国人民的最主要粮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递增耕地缩减的趋势依旧,对优质食味稻米的刚性需求与日俱增且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不断加剧。因此,提高稻作产量,改善稻米食味品质,增加稳定供给,是国内外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优质食味高产品种的培育与推广,可以从稻米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来保障粮食安全。
我国水稻产量育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品质育种研究相对滞后。近年来,水稻育种目标从高产、优质、多抗转向优质、高产、多抗,优质成为我国水稻育种的首要目标,稻米外观品质改良进展很快,育成了一批达国家二级优质米标准以上的优质品种,但食味品质仍难于与日本优质稻米相媲美,尚未达到“既好看又好吃”的标准。
稻米食味品质是米饭入口在咬嚼时的综合感觉,是一个综合指标。食味品质的改善是稻米品质诸多指标协同提高的结果。影响食味品质的因素包括:淀粉、蛋白质、游离氨基酸、脂质、游离脂肪酸、全糖、矿物质及有关酶,他们通过影响与稻米食味品质相关的一个或几个因素,从而对食味发生综合作用。稻米淀粉、蛋白质、游离氨基酸等的含量和组成易受温、光等生态因素的影响,我国国土面积宽广,不同地域间生态环境存在显著差异,温、光等生态因素变化势必引起的食味品质的变化。此外,优质必须与高产相结合,在高产的基础上提高稻米品质,培育高产、多抗、环境钝感型优质食味粳稻品种是育种的难点,也是品种突破的关键所在。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的稻米品质和制种产量的技术瓶颈,提供一种培育出高产、多抗、环境顿感型优质食味粳稻新品种的优质食味高产粳稻品种的培育方法。
技术方案:本发明一种优质食味高产粳稻品种的培育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A)种质资源收集、筛选与F0的配置:选择在海南陵水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外观品质均为优、稻米蛋白质含量6%-9%、直链淀粉含量12%-20%的n个优质粳稻品种作母本、以同期生产上的m个主推粳稻品种作父本杂交得F0;
B)将n×m个组合F0种子,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于5月20日播种,根据F1植株优势表现,选留超亲组合;
C)将F1植株上收获的种子,用近红外品质分析测定仪测定,选留蛋白质含量6%-9%、直链淀粉含量15%-20%的谷粒留种,即F2;
D)将F2世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于5月20日播种,单本栽插,每组合种植2000株以上,成熟期选留丰产性好、农艺性状优良的单株,即F3;
E)F3单株种子,每个先取1/3用垩白观测仪观测,选留垩白率<30%且垩白度<5%的单株,再用近红外品质分析测定仪测定初留单株剩下的2/3种子,选留蛋白质含量6%-9%、直链淀粉含量15%-20%的谷粒留种;
F)F3世代,在海南陵水于12月20日播种,单本栽插,分单株种植成株系,每个株系种植60株,成熟期按系谱选育法,优中选优,得F4。
G)F4单株种子,每个先取1/3用垩白观测仪观测,选留垩白率<30%且垩白度<5%的单株,再用近红外品质分析测定仪测定初留单株剩下的2/3种子,选选留蛋白质含量6%-9%、直链淀粉含量15%-20%的谷粒留种,即F4;
H)F4世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于5月20日播种,单本栽插,分单株种植成株系,每个株系种植60株,成熟期按系谱选育法,优中选优,得F5;
I)F5及以上世代若还在分离,则继续重复前述步骤,直至获得稳定品系;
J)对于当选的稳定品系,按品系单收,一部分种子用垩白观测仪和米粒食味仪测定品质,保留外观品质优,食味值高的品系;
K)新品系扩繁后提升参加各级中间试验;
更为优选的,所述步骤A)中父本选择镇稻11号。
更为优选的,所述步骤A)中母本选择淮稻13号。
更为优选的,所述步骤A)、J)中外观品质为优的具体判定为垩白率<30%且垩白度<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未经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0075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