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声光联用的分子动力学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99139.7 | 申请日: | 2015-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0093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7 |
发明(设计)人: | 张威;周连群;吴一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国科芯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64 | 分类号: | G01N21/64;G01N2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69 | 代理人: | 史霞 |
地址: | 215163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声光 联用 分子 动力学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测试待测液体中目标生物分子的分子动力学检测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声光复合联用技术的分子动力学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声波压电传感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兴起的一种非光学、高灵敏定量检测技术。通过对上述传感器界面进行特异性修饰,几乎不受样品透光性及粘度的影响,可以在反应体系中迅速捕获目标分子,这些分子与传感器表面结合后可以改变压电材料振动的谐振频率信号,该信号幅度和相位的变化反应了结合分子的质量、粘弹性等分子含量的信息,并结合反应动态曲线可以对反应速率、结合常数或解离常数等动力学参数进行解析。不足之处就是,由于声学压电技术本身不具有辨别被标记分子的能力,只能检测分子与表面结合或者脱离引起质量的增加,属无标记检测,因而有些非目标分子与传感器的非特异性粘附极易引起假阳性结果。非特异性粘附是指样品中其他杂蛋白和分子会吸附到压电传感器表面,造成质量吸附和频率移动,从而引起假阳性结果,造成误差,尽管可以通过加强表面修饰来减少假阳性结果的发生,但还是有少部分会吸附。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构建一种全新的分子动力学检测方法,使得其可以最大限度地抑制假阳性结果的发生,提高其所获得的动力学参数的精确度。
由于假阳性结果的存在,使得压电检测技术在对待测物的动态参数和终端浓度检测方面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误差较大。光学检测方法灵敏度高,检测用的半自动化、全自动分子诊断以光学仪器为主;而如果能够将光学检测技术与压电检测技术相结合,将会提高压电检测技术的精度和应用范围。然而,两者的结合存在着诸多的技术障碍,首先是两者检测所用的装置结构迥异,如何能够在一个检测池中集成出能对两者参数的检测装置结构,成为了十分头疼的问题;并且,更为令人头疼的是,传统技术是以ELISA、Western Blot等光学检测方法发展的最为成熟,但是对高粘度、透光性差的复杂液体样本的“直接”检测十分困难,它们均需要对样品进行前处理,如离心,过滤、稀释等。此外,光学检测技术易受背景干扰,如粘度、密度等因素,其检测限较低,即无法精确测试极低浓度含量。
因此,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通过对该分子动力学检测方法的改进,能够基于声光联用的角度去协调整合光学检测和压电检测技术,使两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彼此取长补短。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基于声光联用的分子动力学检测方法,包括:
步骤1)在声波压电传感器表面溅射一层金层,并在该金层表面修饰能够捕获光学标记分子的光学标记分子吸附体;随后将该声波压电传感器安置在检测池的底部,该检测池至少具有一个能够水平容置声波压电传感器的空腔、一个容置流体自由进出的流道、一个能够透光的顶面,并且,所述流道内的流体能够与所述光学标记分子吸附体直接接触;
步骤2)在磁珠表面修饰能够与待测分子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第一抗体;
步骤3)将光学标记分子修饰到第二抗体上,其中,该第二抗体能够与待测分子产生特异性结合,且特异性结合的位点不同于第一抗体;
步骤4)将修饰有第一抗体的磁珠和修饰有光学标记分子的第二抗体置于流道的流体中,开启声波压电传感器采集数据,将含待测分子的待测液注入到流道内,此时控制流体不流动,第一抗体、第二抗体分别与待测分子结合并将待测分子夹持在中间形成夹心结构,在所述声波压电传感器的下方引入磁场,使得光学标记分子与光学标记分子吸附体快速结合,以将待测分子固定于所述金层表面,从而引起声波压电传感器的信号变化,待声波压电传感器采集的数据稳定后,控制流体流出流道,并以新的流体冲刷流道,待声波压电传感器的信号再次稳定后,即完成单次检测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国科芯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国科芯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9913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