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表面含碳纳米管的膨胀型阻燃涂层的织物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599009.3 | 申请日: | 2015-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552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16 |
发明(设计)人: | 张涛;芦晓棕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D06M15/61 | 分类号: | D06M15/61;D06M11/72;D06M11/74;D06M101/06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林超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表面 纳米 膨胀 阻燃 涂层 织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了一种织物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是涉及了一种表面含碳纳米管的膨胀型阻燃涂层的织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棉纤维或麻纤维织物的阻燃性能一直是比较受关注的性能指标之一,因为其往往关系到人们生命和财产的安全。通常,国内外研究者们采用浸轧-焙烘、溶胶-凝胶或接枝改性等方法对棉和麻等纤维织物进行阻燃处理,需要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或者特殊的仪器设备等。近年来,操作简便、灵活且稳定性好的层层组装法在织物阻燃处理中的应用引起了业内浓厚兴趣。然而,针对棉纤维或麻纤维,构建的往往是单一的膨胀型阻燃体系,其阻燃效果和阻燃效率欠佳。因此,如何采用简单且有效的方法构建阻燃效果好和阻燃效率高的阻燃涂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表面含碳纳米管的膨胀型阻燃涂层的织物及其制备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一种表面含碳纳米管的膨胀型阻燃涂层的织物:在织物的两个表面均覆有至少一层由含氨基化碳纳米管的聚乙烯亚胺层和含羧基化碳纳米管的聚磷酸铵层形成的组合涂层,组合涂层中含氨基化碳纳米管的聚乙烯亚胺层和含羧基化碳纳米管的聚磷酸铵层分别作为内层和外层。
所述的含氨基化碳纳米管的聚乙烯亚胺层中氨基化碳纳米管含量为0.5-5wt%,含羧基化碳纳米管的聚磷酸铵层中羧基化碳纳米管含量为0.5-5wt%。
所述的织物为棉纤维或麻纤维织物。
二、一种表面含碳纳米管的膨胀型阻燃涂层的织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含氨基化碳纳米管和聚乙烯亚胺的稳定悬浮液以及含羧基化碳纳米管和聚磷酸铵的稳定悬浮液;
2)将织物在足量的含氨基化碳纳米管和聚乙烯亚胺的稳定悬浮液中充分浸泡5~30min,去离子水中清洗2次,真空干燥;然后在足量的含羧基化碳纳米管和聚磷酸铵的稳定悬浮液中充分浸泡5~30min,去离子水中清洗2次,真空干燥;
3)重复步骤2)若干次,得到所述的表面含碳纳米管的膨胀型阻燃涂层的织物。
所述的含氨基化碳纳米管和聚乙烯亚胺的稳定悬浮液采用以下方式制备:常温下,将聚乙烯亚胺溶解于去离子水中,加入干燥的氨基化碳纳米管粉末,超声至均匀分散,分散液中聚乙烯亚胺的浓度为0.5-2.0wt%,分散液中氨基化碳纳米管的浓度为0.1-1.0mg/mL,得到含氨基化碳纳米管和聚乙烯亚胺的稳定悬浮液。
所述的含羧基化碳纳米管和聚磷酸铵的稳定悬浮液采用以下方式制备:常温下,将干燥的聚磷酸铵粉末分散于去离子水中,加入干燥的羧基化碳纳米管粉末,先加入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并搅拌至透明黏流体,再加入1mol/L的冰醋酸溶液并搅拌至透明溶液,加入去离子水将聚磷酸铵的浓度调整为0.5-2.0wt%,将羧基化碳纳米管的浓度调整为0.1-1.0mg/mL,超声至均匀分散,得到含羧基化碳纳米管和聚磷酸铵的稳定悬浮液。
所述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溶液质量和冰醋酸溶液的溶液质量相同,并5-20倍于聚磷酸铵质量。
所述的织物为棉纤维或麻纤维织物。
本发明采用层层组装法进行制备,层层组装法基于相反电荷聚电解质间的物理吸附作用,其操作简便、灵活且适用的基体范围广。另一方面,集膨胀型阻燃体系和碳纳米管为一体的阻燃涂层,其阻燃效果良好且环保。
与背景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采用简便的层层组装法,利用重量轻、耐腐蚀性好且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能的碳纳米管,将碳纳米管和膨胀型阻燃体系构建于棉纤维或麻纤维织物表面,借助碳纳米管和膨胀型阻燃体系之间的协同阻燃作用,对于提高棉纤维或麻纤维织物的火灾安全性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简便,无需复杂的化学处理和昂贵的仪器设备,可控性好;本发明充分发挥了膨胀型阻燃体系和碳纳米管的优点,处理后的织物阻燃性能好,在提高纺织品的火灾安全性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实施例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理工大学,未经浙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9900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力机车应急直供电电路
- 下一篇:曳引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