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凹槽状基底超润滑表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593657.8 | 申请日: | 2015-09-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3779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7 |
| 发明(设计)人: | 王君;宋婷婷;刘琦;张宏森;陈蓉蓉;李茹民;刘连河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8J9/42 | 分类号: | C08J9/42;D06M15/53;D06M11/49;C23C28/04;B05D7/24;B05D7/14;B05D5/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凹槽 基底 润滑 表面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具有凹槽状基底超润滑表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通过水热法在带有多级凹槽状基底上生长四氧化三钴,得到微纳米二级结构表面,用全氟润滑液浸泡后,得到微纳米级超润滑表面。这种微纳米多级表面结构能够有效抑制润滑液流出,使表面长时间保持超滑。这种超润滑表面对低表面张力液体都具有润滑性,另外还具有自清洁、防污、防水、防冰雪、抗氧化、减阻抗腐蚀和抗雾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表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带有凹槽状的基底上生长四氧化三钴的超润滑表面材料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人类生存的环境无不存在于细菌或微生物中,从日常生活的家居用品如厨具、厕卫防污、玻璃门窗等,到医疗、高科技生物、化工等工业生产等技术中的应用,如蛋白质分子防污染、血液污染、石油管道和船舶减阻等。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及其它微生物将慢慢附着到所用的设备或医疗器械上,将导致仪器设备附着细菌部分的腐蚀,这样会造成医疗事故、加大船体耗油量及摩擦阻力、石油管道断裂或降低生产效率增加成本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过程,从而也阻碍了我国工业及医疗器械的发展。
为了抑制细菌等微生物的附着及对仪器设备的腐蚀,一种方法是在基底表面上制备一层超疏水膜层,所谓超疏水膜层就是对水的静态接触角为150°以上,滚动角小于5°的表面。但是大部分超疏水表面只对水具有抗粘附性,很不坚固,抗腐蚀性很差,还不具有防冰雪、抗氧化、抗雾等性能,无法长时间放置在细菌等微生物存在的环境下。所以现在要制备出比超疏水表面更加具有应用性的表面。参见:Zhao L,Liu Q,Gao R,Wang J,Yang WL,et al.[J].Corros.Sci.,2014,177-183.Wang N.,Xiong D.S.[J].Appl.Surf.Sci.2014,603-608。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抑制润滑液的快速流失,通过缓慢释放的方式达到长时间的应用具有凹槽状基底超润滑表面材料。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凹槽状基底超润滑表面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具有凹槽状基底超润滑表面材料包括多级凹槽状基底,在多级凹槽状基底上生长的微纳米多级结构四氧化三钴经过润滑液修饰以后得到的超润滑表面。
所述多级凹槽状基底为泡沫镍、海绵、碳布、阳极氧化的多孔金属或微弧氧化的多孔金属。
本发明的具有凹槽状基底超润滑表面材料的制备方法为:通过水热法在带有多级凹槽状基底上生长四氧化三钴,得到微纳米二级结构表面,用全氟润滑液浸泡后,得到微纳米级超润滑表面。
本发明的具有凹槽状基底超润滑表面材料的制备方法还可以包括:
1、所述通过水热法在带有多级凹槽状基底上生长四氧化三钴的方法为:经过超声的带有多级凹槽状基底,与六水合硝酸钴、尿素和氟化铵混合置于反应釜中,放到110℃烘箱中反应5h。
2、所述用全氟润滑液浸泡是放入到全氟润滑液中浸泡12~24h。
本发明的超润滑表面的设计思路为通过在基底上生长微纳米多级结构的四氧化三钴,经过润滑液修饰以后,得到超润滑表面。构筑这种微纳米多级结构的四氧化三钴能够在后续得到的超滑表面中起到抑制润滑液快速流出,起到缓慢释放作用,长时间保持超滑性能。
本发明中的超润滑表面首先通过构筑纳米级多孔片层结构,然后在生长一层微纳米多级片状结构,最后经过润滑液修饰得到超润滑表面。同时,这种超润滑表面提供一种性能优于超疏水表面的材料,即能够长时间处于细菌滋生的环境下,抑制表面污染物的附着及腐蚀的速度,并且具有自清洁、抗腐蚀、防污、防冰雪、抗氧化、抗雾等性能。这对于以后的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9365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