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微生物稳水制剂在审
申请号: | 201510591251.6 | 申请日: | 2015-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413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30 |
发明(设计)人: | 江文涛;马加军;白燕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金水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N1/16;C02F3/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545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微生物 制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合微生物稳水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甘蔗渣是制糖工业的主要副产品,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含粗蛋白质2.0%,粗纤维44%~46%,粗脂肪0.7%,无氮浸出物42%,粗灰分2%~3%。菌糠是利用秸秆、木屑等原料进行食用菌代料栽培,收货后的培养基剩余物,俗称食用菌栽培废料、菌渣或余料;是食用菌菌丝残体及经食用菌酶解,结构发生质变的粗纤维等成分的复合物,含有较丰富氨基酸、菌类多糖及Fe、Ca、Zn、Mg等微量元素。味精生产废水主要来源于提取味精后的发酵废液或离子交换尾液,富含菌体蛋白、脂肪、核酸等营养物质。甘蔗渣、菌糠、味精废液等副产品如不正确处理,将会严重污染环境。
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饵料、肥料及各种化学试剂的使用导致水体有机质含量升高,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增加,水体环境恶化,水质不稳定,水产动物病害频发。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原因,申请人经过多年的研究,以甘蔗渣、菌糠粉等为主要原料用作生物发酵生产复合微生物稳水制剂,有效地利用了农业废弃资源,不仅生产成本较低,而且生产方法简单易行,生产过程无三废污染,对环境友好。
甘蔗渣、菌糠粉均是农副产品,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将甘蔗渣、菌糠粉用发酵方法制备的水产稳水剂,含有大量有机碳和益菌活性物质,包括水溶性腐殖酸,粗蛋白,该产品的益生菌可以有效的降解水体有机质、氨氮、亚硝酸盐,其提供大量的有机碳源,能促进异养型益生菌的生长,抑制有害弧菌的生长,促进水体稳定。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1、一种复合微生物稳水制剂,稳水制剂各原料组分为:甘蔗渣35~45重量份,菌糠粉30~40重量份,草炭土10~15重量份,麸皮3~10重量份,豆粕粉3~10重量份,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1.5~2.0重量份,尿素或硫酸铵0.5~1.5重量份,氯化钾0.5~1.5重量份,熟石灰1.0~2.0重量份,味精废液5重量份。
其制备方法为:
步骤1:取甘蔗渣、菌糠粉、草炭土、麸皮、豆粕粉、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尿素或硫酸铵、氯化钾、熟石灰、味精废液,加入0.5~1重量份芽孢杆菌粉,加入适量水分,使其含水量在50-55%,混合均匀后,堆成长15~20m,宽2~3m,高1~1.2m的堆,堆积发酵;
步骤2:至6~8天发酵料温升至70~73℃,加入2~10重量份的EM菌和2~10重量份光合细菌,翻堆;
步骤3:续料发酵,加入步骤1原料重量的30%~70%的甘蔗渣、菌糠粉、草炭土、麸皮、豆粕粉、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尿素或硫酸铵、氯化钾、熟石灰、味精废液继续发酵;
步骤4:至12~14天培养料开始降温后,将培养料堆成高堆,堆高2.5~4.0m,不翻堆,40~45℃维持较焖烧;
步骤5:发酵25~40天后,开堆2~4天,散热,干燥即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例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并不限定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按重量取甘蔗渣350kg,菌糠粉400kg,草炭土100kg,麸皮30kg,豆粕粉30kg,过磷酸钙15kg,尿素5kg,氯化钾10kg,熟石灰10kg,味精废液50kg;加入5kg芽孢杆菌,补充适量水分使其含水量为50%,混合均匀后堆成长15m,宽2m,高1.2m的堆,堆积发酵;发酵至6~8天料温升至70~73℃,加入5kg的EM菌和6kg光合细菌,翻堆降温一次;加入50%新料【即甘蔗渣175kg,菌糠粉200kg,草炭土50kg,麸皮15kg,豆粕粉15kg,过磷酸钙7.5kg,尿素2.5kg,氯化钾5kg,熟石灰5kg,味精废液25kg】,拌匀,发酵至12~14天培养料开始降温后,将培养料堆成高堆,堆高3m,不翻堆,40~45℃维持较长时间进行焖烧,水分逐渐散发;发酵25d后,开堆散热,干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金水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未经广州金水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9125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株粘质沙雷氏菌及其应用
- 下一篇:双作用式钻柱稳定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