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双码验证的数据加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90539.1 | 申请日: | 2015-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9971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0 |
发明(设计)人: | 程烨;朱黎明;唐巧提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三元色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9/32 | 分类号: | H04L9/32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孟金喆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验证 数据 加密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双码验证的数据加密方法,具体通过指纹特征随机数据采集、纹理特征密钥生成以及加密二维码识别三大步骤实现,本发明以微观纹理图像为基础,加密系统模拟指纹特征数据进行广义矩阵运算,形成随机性的指纹特征数据,通过随机纹理特征密钥后来实现商品二维码信息真伪的鉴权。纹理特征密钥不仅表示商品的身份特征,而且具有随机不确定性,有效的防止了商品从物理上或算法上被成批仿冒使用,本发明的方法加密强度高,不需要很强劲的硬件作支撑,适合普通移动设备的存储和传输加密。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数码防伪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基于双码验证的数据加密方法。
背景技术
数据加密,是指通过加密算法和加密密钥将明文转变为密文,而解密则是通过解密算法和解密密钥将密文恢复为明文,它的核心是密码学。
在密码学中为了防止密钥被破译,可以在不同的环节对二维条码加密和解密形成不同的解决方案:第一种是对信源先加密再进行编码,对二维条码解码后得到的是信息密文,只有通过解密程序才能识读、对码字进行加密、第二种是是对信源先编码,编码后对码字进行加密。为了避免码字加密对纠错的影响,我们只能在纠错码生成前对数据码字进行加密,第三种是在生成二维码图形时,对码图进行随机加密,属高级加密,条码要通过高速解码芯片才能解密。对二维码进行加密时还可同时采用上面的方案形成更多混合方案,由于二维码识读器已经商业化,任何符合国家标准的二维码都可利用二维识读器直接解码得到信息。
目前利用随机数作为密钥的方式较为普遍,对随机数发生器的研究很多,但迄今为止我们不能证明一个数字序列为完全随机,只是它的规律很难发现而已。用于密钥的随机数发生器主要有美国联邦信息处理标准的ANSIX9.17和FIPS186等多种。随机数发生器虽然对密钥被破译的问题提供了支持,但随机数是由谁产生的没有给出认证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时提供一种双码验证的数据加密方法,加密系统从微观纹理图像原始数据中通过设定参数产生随机纹理特征密钥,得到的随机特征秘钥作为附加信息连同二维码原始信息进行二维码编码,做到微观纹理图像与二维码一体化。综合使用了指纹特征数据采集技术、随机特征密钥生成技术以及加密二维码识别技术,具体包括以下5个步骤:
步骤S1:获取二维码原始信息;
步骤S2:模拟采集指纹数据得到初始指纹特征信息,对该初始指纹特征信息进行加密运算得到随机特征秘钥key,编码生成新的二维码图形;
步骤S3:随机特征密钥key一部分子秘钥key1存入微观纹理图像中,另一部分子秘钥Key2固定在程序中;
步骤S4:图像传感器整合key1与key2成功生成随机特征秘钥key,则通过第一轮安全认证,否则,第一轮安全认证失败,终止本次通信;
步骤S5:图像传感器通过随机特征秘钥key对二维码进行解密,解密信息若与二维码原始信息一致则判断为真,通过第二轮防伪验证;若不一致,则判断为假,第二轮防伪验证失败。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2中初始指纹特征信息进行加密运算的具体步骤如下:
S21纹理特征数据表示为随机模拟的指纹特征点p个变量P=[x y]在n个时刻的观测值所构成的矩阵:R=[X1 X2 X3 … Xp],其中P’与x、y函数关系为
S22:p’经过旋转后,θ和R分别依次为旋转的角度和旋转矩阵,即P’=R*P;其中R与x、y形成函数
S23:经旋转和平移的p’组成缩放矩阵S,SX和SY取值相同P’=S*P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三元色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三元色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9053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