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汞蒸气冷却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590432.7 | 申请日: | 2015-09-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26379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1-30 |
| 发明(设计)人: | 吴斌;张炜军;谢旺军;彭智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蓝天固废处置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5/00 | 分类号: | B01D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谷庆红 |
| 地址: | 554200 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蒸气 冷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汞蒸气冷却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汞蒸气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由于对汞进行提纯或者从其他矿、汞触媒中提取出来,是需要将汞加热升华成气体后,再将其冷却形成液体后进行回收,但由于在冷却过程中的彻底程度如何,将会决定后续排放环境中的废气、废液中的汞含量情况,而随着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汞生产企业中的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为此,对整个汞生产系统的设备以及工艺进行调整后适应含汞废液排放标准,已经成为了当前急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了。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汞蒸气冷却装置。
具体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汞蒸气冷却装置,由多个单体组成,每个单体的结构部件组成是:设有冷却塔A与冷却塔B以及将冷却塔A与冷却塔B连通的连通管、并在冷却塔设置有冷却塔底口,冷却塔底口将冷却塔与液态汞聚集腔连通,在液态汞聚集腔的最右端底面上设置有液态汞出口,在冷却塔A的左侧壁上设置有汞蒸气进口,在冷却塔B的右侧壁上设置有汞蒸气出口、冷却塔A与冷却塔B以及液态汞聚集腔均由两层壁构成,分别为内壁和外壁,内壁与外壁之间形成壁管,其中外壁设置在冷却塔为冷却塔外壁、外壁设置在液态汞聚集腔为聚集腔外壁,其中聚集腔外壁的右侧面设置有冷却水进口和冷却水出口。
所述的冷却塔A,在与其左侧壁上设置的汞蒸气进口相对的右侧壁的内壁上设置有倾斜向下的斜板,并且斜板的长度不会抵触在左侧壁的内壁上。
所述的冷却塔B,在其右侧壁上设置的汞蒸气出口的上面部位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倾斜向下的斜板,并且斜板的长度不会抵触在左侧壁的内壁上。
所述的斜板的倾斜角度为30-60°。
所述的斜板的端头与左侧壁的内壁之间形成的缝隙为冷却塔内径的五分之一。
所述的连通管由左连通管和右连通管组成,左连通管和右连通管之间为密封连接,并且内部为空心。
所述的连通管与冷却塔A或者冷却塔B相连接处设置有连接口,其中连接口处设置有气体半透膜。
所述的冷却塔外壁上设置有散热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效果体现在:
通过对冷却设备进行改进处理,尤其是对冷却系统中的结构设置进行调整,使得冷却系统由多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由冷却塔A和冷却塔B统一组成冷却塔,并经过将冷却塔中冷却下来的液态汞在液态汞聚集腔中聚集后再冷却,进而使得汞蒸气冷却过程中形成预热冷却的方式,进而提高了汞蒸气的冷却效率,降低了汞生产企业的尾气中汞含量,降低了环境污染,并且也提高了汞产率,降低了汞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发明的汞蒸气冷却装置的结构剖视图。
图2为发明的汞蒸气冷却装置的单体结构图。
1-冷却水出口2-汞蒸气出口3-冷却水入口4-液态汞出口5-液态汞聚集腔6-斜板7-冷却塔底口8-壁管9-汞蒸气进口10-冷却塔外壁11-冷却塔A12-连接口13-连通管14-冷却塔B15-散热片16-聚集腔外壁13-1-左连通管13-2-右连通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方式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限定,但要求保护的范围不仅局限于所作的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汞蒸气冷却装置,由多个单体组成,每个单体的结构部件组成是:设有冷却塔A11与冷却塔B14以及将冷却塔A11与冷却塔B14连通的连通管13、并在冷却塔设置有冷却塔底口7,冷却塔底口7将冷却塔与液态汞聚集腔5连通,在液态汞聚集腔5的最右端底面上设置有液态汞出口4,在冷却塔A11的左侧壁上设置有汞蒸气进口9,在冷却塔B14的右侧壁上设置有汞蒸气出口2、冷却塔A11与冷却塔B14以及液态汞聚集腔5均由两层壁构成,分别为内壁和外壁,内壁与外壁之间形成壁管8,其中外壁设置在冷却塔为冷却塔外壁10、外壁设置在液态汞聚集腔为聚集腔外壁16,其中聚集腔外壁16的右侧面设置有冷却水进口3和冷却水出口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蓝天固废处置有限公司,未经贵州蓝天固废处置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9043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角钢滑车装置
- 下一篇:电梯门机防扒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