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耐微波枯草芽孢杆菌及其在纳豆激酶制备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88951.X | 申请日: | 2015-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8744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1 |
发明(设计)人: | 陈晓飞;周伏忠;宁萌;王雪妍;冯菲;刁文涛;胡宜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N9/56;C12R1/125 |
代理公司: | 郑州天阳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13 | 代理人: | 童冠章 |
地址: | 450003***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株耐 微波 枯草 芽孢 杆菌 及其 激酶 制备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耐微波枯草芽孢杆菌及其在纳豆激酶制备中的应用,所述枯草芽孢杆菌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LB‑18,保藏单位: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保藏号:CGMCC NO.10835,保藏日期:2015年5月22日。本发明从豆豉中筛选出耐微波枯草芽孢杆菌菌株LB‑18,采用本发明的菌株,可以获得具有高纤溶活性且富含枯草芽孢杆菌活菌的纳豆激酶产品(纳豆胶囊),该纳豆激酶产品不但具有降压、溶栓等功效,还有改善肠道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为纳豆激酶作为功能性食品和保健食品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使其具有更为广阔的开发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株耐微波枯草芽孢杆菌及其在纳豆激酶制备中的应用,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调整,血栓性疾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命安全,每年死于脑梗塞、心肌梗死的病人多达几百万,居各种疾病之首。目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首选方法是溶解血栓,因此,具有高纤溶活性溶栓药物(如纳豆激酶)的研发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纳豆激酶是纳豆(natto)在发酵过程中由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产生的具有高纤溶活性的丝氨酸蛋白酶,该酶不但具有显著的溶栓活性,还可以激活体内的纤溶酶原,增加内源性溶纤酶的含量,具有降血压、抗氧化、抗肿瘤及溶血栓等多种医疗功效,而且与传统的溶栓制剂相比,纳豆激酶有不易引起出血、无抗原性、半衰期长、安全无毒、成本低廉及口服有效等优点,因而具有开发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保健食品的潜力。自1987年被Dr.Sumi首次从纳豆中分离出来后,纳豆激酶便受到世界相关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由于饮食习惯、工作压力以及环境等的影响,肠道疾病的发病率也有逐年增高之势,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重大影响。肠道微生物又称人类的第二套基因组,与多种肠道疾病如代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甚至肿瘤的发生都有直接关系。因此,改善肠道微环境、调节肠道菌群是预防和治疗肠道疾病的关键,而肠道益生菌也是21世纪新型药物研发的方向。
纳豆激酶发酵菌株——枯草芽孢杆菌是人体益生菌,其活菌剂对人体具有多种生物功能。首先,枯草芽孢杆菌可以抑制致病菌生长,促进益生菌生长,从而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预防痢疾、肠炎、便秘等肠道疾病;其次,枯草芽孢杆菌通过分泌有机酸、细菌素等,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再者,枯草芽孢杆菌在肠道内增殖,可以调节机体肠道代谢;最后,枯草芽孢杆菌通过分泌各种酶和维生素类物质,能够促进肠道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而在现有纳豆激酶产品产业化生产的过程中,由于发酵产物的干燥需要用到微波真空干燥设备,该干燥过程会杀死大部分发酵生产纳豆激酶的枯草芽孢杆菌活菌,因此,纳豆激酶产品中枯草芽孢杆菌活菌含量不高。如果能筛选出一株耐微波的纳豆激酶高产菌株,就可以得到富含枯草芽孢杆菌活菌的纳豆激酶产品,该产品不但具有纳豆激酶产品的降压、溶栓等功效,还含有丰富的枯草芽孢杆菌活菌,从而起到改善肠道功能、预防和治疗肠道疾病的作用,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不言而喻,但目前国内还没有相关方面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株耐微波枯草芽孢杆菌及其在纳豆激酶制备中的应用,以解决纳豆激酶生产过程中由于枯草芽孢杆菌不耐微波辐射,而不易得到富含枯草芽孢杆菌活菌的纳豆激酶产品(纳豆胶囊)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株耐微波枯草芽孢杆菌,所述枯草芽孢杆菌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LB-18,保藏单位: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保藏号:CGMCC NO.10835,保藏日期:2015年5月22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8895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