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共路干涉自适应光学OCT视网膜成像仪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587084.8 | 申请日: | 2015-09-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0570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29 |
| 发明(设计)人: | 杨亚良;丁志华;张雨东;杨金生;李喜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61B3/12 | 分类号: | A61B3/12;A61B3/15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10209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干涉 自适应 光学 oct 视网膜 成像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活体人眼视网膜的高分辨率成像仪器,尤其是涉及一种共路干涉自适应光学OCT视网膜成像仪。
背景技术
视网膜为复杂的分层结构,在约300μm的厚度内,包含着从神经纤维层到色素上皮细胞层在内的约十层组织,各自具有不同的组织成分、结构形态和功能,对它们的分层观察有助于找到视觉形成和病变的主因。相对于常规和共焦显微镜,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技术的横向和纵向分辨率是相互独立的,分别由光束的聚集条件和光源的带宽决定,因此有可能同时获得高横向和高纵向分辨率。通过采用超宽带光源,OCT能达到细胞级的纵向分辨率。1993年美国MIT的Fujimoto组首次把OCT技术应用于人眼视网膜的在体成像研究(EASwanson,etal.Invivoretinalimagingby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ptLett,1993,18(21):1864-1866),获得了其它任何技术所不能提供的视网膜纵向分层结构图像。从此以后,视网膜OCT技术获得了迅猛发展,眼科诊断也成为OCT在临床应用方面最为成功的领域,并催生出众多的商用化眼科OCT仪器。
理论上采用大瞳孔光束入射可获得高横向分辨率,但由于眼睛这一特殊光学系统所具有的像差特性,增大瞳孔会使得波前像差增大,导致聚焦在视网膜上的光斑被严重展宽,反而极大地降低了分辨率,即使在单色光照明条件下也无法达到由瞳孔大小决定的理论分辨率。能保持衍射受限聚焦状态的最大瞳孔直径约为2.5mm,在常用的850nm波段只能获得约7μm的理论横向分辨率;要达到3μm左右的细胞级分辨水平,瞳孔需扩大至约6mm,而此时的实际光斑已呈弥散状,完全丧失了分辨能力。
自适应光学(Adaptiveoptics,AO)技术是一种波前像差的动态矫正技术,最初在天文学领域提出并获得应用,1997年被美国Rochester大学的Williams组引入到眼科领域(JLiang,etal.Supernormalvisionandhighresolutionretinalimagingthroughadaptiveoptics.JOptSocAmA,1997,14:2884-2892),利用AO技术校正大瞳孔成像时存在的人眼像差,首次得到了视网膜的单细胞图像。此后,AO像差校正技术成为了视网膜高分辨率成像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为了获得同时具有高横向和高纵向分辨率的视网膜图像,2003年美国Indiana大学的Miller等人首次把AO技术和OCT技术相结合(DTMiller,etal.Coherencegatingandadaptiveopticsintheeye.ProcSPIE,2003,4956:65-72),形成了视网膜AO-OCT技术。AO-OCT技术已成为活体人眼视网膜高分辨率实时成像的有力工具,但现有AO-OCT系统均采用了非共路干涉结构,导致以下问题:
1)作为OCT成像系统样品臂的AO系统,包括波前传感器、波前矫正器、横向二维扫描机构、以及用于匹配它们通光口径的缩扩束系统等,使得AO系统在自由空间中的光路非常长,极易受到空气扰动等环境因素的干扰。此外,AO动态波前矫正使光束发生改变,本身也是一种不稳定源,因此很难获得稳定的成像结果。再加上OCT成像系统的参考臂光路,其光程需与AO系统光程相匹配,使得整套AO-OCT系统的外形尺寸非常庞大,已报道的AO-OCT实验系统通常需占据一张1.2x2.4m2的光学平台,过大的外形尺寸阻碍了其走向临床实用。
2)需进行复杂的偏振态调节和色散平衡,否则系统的分辨率会急剧下降。虽然反射式AO系统不存在色散问题,但光路中仍会存在着透射光学元件,由其引起的色散需在参考臂中加以补偿。此外,人眼引起的色散通常需用一长约24mm的水柱来加以补偿。
3)由于需要一套单独的参考臂系统、以及偏振态控制器等,这增加了AO-OCT系统的成本,过高的仪器成本也是阻碍其走向实用化的障碍之一。
共路干涉结构能克服上述问题。但迄今为止,还未见任何采用共路干涉结构的AO-OCT系统的报道,更未见其在眼科领域的应用。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8708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胸外科护理引流装置
- 下一篇:用于精油雾化的物联网超声波雾化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