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污水处理池在审
申请号: | 201510580905.5 | 申请日: | 2015-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802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25 |
发明(设计)人: | 沈寅运;陶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州道场污水处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36/04 | 分类号: | B01D36/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313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水处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污水处理池。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人口的日益膨胀和工农业的不断发展,水环境污染事故发生频繁,严重的危害了人、畜的健康乃至生命。许多湖泊和水库因氮、磷的排放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平衡。现有污水工艺是,先通过粗格栅的原污水经过污水提升泵提升后,经过格栅或者砂滤器,之后进入沉砂池,经过砂水分离的污水进入初次沉淀池,以上为一级处理(即物理处理),初沉池的出水进入生物处理设备,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其中活性污泥法的反应器有曝气池,氧化沟等,生物膜法包括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法和生物流化床),生物处理设备的出水进入二次沉淀池,二沉池的出水经过消毒排放或者进入三级处理,一级处理结束到此为二级处理,三级处理包括生物脱氮除磷法,混凝沉淀法,砂滤法,活性炭吸附法,离子交换法和电渗析法。二沉池的污泥一部分回流至初次沉淀池或者生物处理设备,一部分进入污泥浓缩池,之后进入污泥消化池,经过脱水和干燥设备后,污泥被最后利用。
利用格栅或过滤器对污水进行初步净化是大多数污水处理的必要工艺程序,现有技术采用简单的过滤装置对污水过滤难免出现堵塞且不便于清理的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污水处理池。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构造一种污水处理池,其中,包括第一过滤池和连接在第一过滤池排出管上的第二过滤池,所述第一过滤池为多级固体物过滤池,第二过滤池为去除漂浮物的污水处理池,所述的第一过滤池上方设置有污水进水管,第一过滤池下部安装有排出管,第一过滤池内安装有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包括阶梯型过滤板,所述上阶梯型过滤板上活动连接有方形过滤板,所述阶梯型过滤板由左右两侧阶梯状板呈V型相接构成;所述的去除漂浮物的污水处理池,包括沉降池,沉降池相接设置有漂浮物清理池,隔离栅位于沉降池和漂浮物清理池之间,沉降池内设置有污水进水管,沉降池的污水进水管为第一过滤池的排出管,沉降池的污水进水管对面下部设有带滤网的出水管;所述漂浮物清理池设置有漂浮物排出管,所述漂浮物排出管直径大于所述出水管的直径。
本发明所述的污水处理池,其中,所述阶梯型过滤板的左右两侧阶梯状板上对称设置有多个台阶面。
本发明所述的污水处理池,其中,所述台阶面为斜面。
本发明所述的污水处理池,其中,所述漂浮物排出管设置于所述漂浮物清理池的侧面下部。
本发明所述的污水处理池,其中,所述隔离栅位于沉降池和漂浮物清理池之间,隔离栅上缘稍低于沉降池的水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二级污水过滤池既能过滤固体废物又能去除漂浮物的二级污水过滤池;第一过滤池中的方形过滤板和由左右两侧阶梯状板呈V型相接构成的阶梯形过滤板的配合使用,具有多级过滤的作用,且阶梯形过滤板能使污水具有更多停留表面,进一步提高过滤效果;另外,去除漂浮物的污水处理池针对性强,容易操作,结构简单,建造维护成本低的优点。适合产生污水中只含有漂浮污染物如塑料粉末、橡胶粉末、轻质油类和其它轻质有机化工液体的处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污水处理池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州道场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未经湖州道场污水处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8090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