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低频采脂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580719.1 | 申请日: | 2015-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757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25 |
发明(设计)人: | 郭志文;郭逸榴;刘香莲 | 申请(专利权)人: | 郭志文 |
主分类号: | A01G23/10 | 分类号: | A01G23/10 |
代理公司: | 南昌市平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6122 | 代理人: | 许艳 |
地址: | 343000 江西省吉安***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低频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松脂采集技术,具体地说是一种延长采割间隔期并可以提高松脂质量的采脂技术,我们称之为超低频采脂方法。
背景技术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所谓“超低频”是指上下二次开割割沟的时间间隔期,一年内对松树的采割次数而言。也就是说采割间隔时间越短,采割频率越高,时间间隔越长,采割频率越低。一般来说,传统采脂技术的时间间隔期为1至2天,通常叫高频采脂,时间间隔期在4天以上,通常叫低频采脂,而时间间隔期在10天以上者,就可以称之谓超低频采脂。
我国目前在采集松脂时绝大多数是采用传统的下降式采脂方法,该采脂方法存在较多缺陷或不足,一是其割面负荷率一般都在6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70%,因为其割面负荷率大,树木的50%以上的营养物质供应通道被切断,不利于树木对地下来的水份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和经光合作用形成的养分向根部的输送,因而影响了其生长和松脂的有机合成,其产脂量也相应减少;二是由于其割沟频率高,间隔期限短,每一至二天就要开割一次,采割面下移速度快,每年割面底线下移30~40厘米,因而相应缩短了采割期限,一般每株松树可连续采割只有6~8年,因而其单株松树的产脂总量大大降低;三是采割频率过大,劳动强度大,劳动生产率低,一个熟练采脂工人一般年可采割松树3000-4000株左右,松脂收获量约6-8吨左右;四是割面下降幅度大,采割伤及木质部0.3–0.4厘米,对树木损伤大,不利于树木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为克服上述传统采脂技术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近年来出现了对传统下降式采脂技术进行改进的促进型化学低频采脂技术,该技术是用以植物生长调节剂为刺激剂的药剂刺激松树,提高松树物质代谢功能,促进松脂形成和多分泌松脂,延长流脂时间,提高松脂产量和劳动生产率。具体的技术方法是每隔12天在下降式采脂的每对侧沟上喷施刺激剂,采割频率为4-5天,即间隔4-5天割沟一次。此技术与传统技术比可提高松脂产量20%左右,每株松树的采脂期限为10~15年。该技术虽然较好地克服了传统采脂技术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且通过人为因素提高松树的产脂能力和流脂量,较好地实现了使松树的产脂能力与流脂量达到中高效益的动态平衡。
但是,上述传统的下降式采脂方法和促进型化学低频采脂技术都存在采割间隔期短,采割频率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其割面及割沟裸露在外,流动松脂内的松节油蒸发很快,使得割沟上流动松脂凝固加快,使松脂道和割沟在较短的时间内被堵塞,为疏通树脂道和割沟,就得及时地进行再次开割新的割沟,以增加所采松脂的流动性。这就增加采割频率,缩短了采割间隔期。进而缩短了松树的采割年限,减少了松树的松脂的采割总量。同时,由于其割面及割沟长期裸露在外,使得松树的粗皮屑、树叶、风沙、飞蛾、议虫等杂质随流动松脂进入受脂器内,严重污染了收集来的松脂的质量,使后续松脂的加工不得不进行除杂处理(且有些杂质很难去除,进而影响到后续加工产品的质量),从而增加了后续加工的成本。
上述二类采脂技术存在的现实问题,给发明人提出了如何提高松脂质量和延长采割期限的采脂方法的研究试验课题。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并且值得大力推广的研究成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问题或不足,提供一种新的超低频采脂方法,该方法可以延长采割间隔期,增长每株松树的采割年限,提高松树采脂总量,以及大大提高松脂质量的采脂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超低频采脂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预制刮面:在疤节较少的向阳面树干上刮去粗皮,制作供开中沟和侧沟用的刮面;
2、设置中沟:在刮面正中开中沟,中沟为松脂汇集的流道,长约20~25厘米,宽约1.5~2厘米,沟槽为外宽内窄,笔直而光滑;
3、安装导脂器和受脂器:在中沟末端安装导脂器和受脂袋;
4、第一次采割:在中沟的顶部分别向左右两侧向上斜行开割第一对割沟,左右两割沟夹角一般为90°左右,沟深0.2~0.3厘米,割沟宽度不超过0.5厘米;并在侧沟上喷施促脂剂;
5、后续采割:以后每间隔一段时间,在上一次采割的割沟下缘继续沿树干依次从上往下开割,并在割面上喷施促脂剂;
其特征在于:
6、封闭式覆盖:用薄膜从第一对割沟的顶部至受脂袋上部之间进行封闭式覆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郭志文,未经郭志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8071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