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还原红41作为锂离子电池有机正极材料的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580565.6 | 申请日: | 2015-09-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06838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3 |
| 发明(设计)人: | 孙少瑞;孙朋坤;张晚晚;韩沫言;陈戈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1M4/60 | 分类号: | H01M4/60;H01M10/0525 |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03 | 代理人: | 张慧 |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还原 41 作为 锂离子电池 有机 正极 材料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池材料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有机正极材料,尤其涉及还原红41作为锂离子电池有机正极材料。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新型的二次电池,它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锂离子电池具有比能量高、循环稳定等优点,在其商业化以来,锂离子负极材料主要以碳基材料为活性物质,再添加一些导电剂和粘结剂;正极材料大多为含锂的金属氧化物或磷酸盐等材料,其组分主要是活性材料加导电剂再加粘结剂,所述活性材料为金属氧化物或磷酸盐等材料,由于这些骨架的分子量较大,正极的实际容量仅为140~170mAh/g,并且这些正极材料大多资源匮乏、价格昂贵,因此寻求能量密度大、价格优廉、环境友好的正极材料成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研究方向。
与传统的锂离子电池相比,锂离子电池有机正极材料具有原材料丰富、资源可再生、成本低和比容量大等优点。因此,为了满足大规模电能储存需求、能够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必须开发新型锂离子电池有机正极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有机正极材料,该锂离子电池有机正极材料采用还原红41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活性物质,能够提升材料的安全性能以及电池材料的稳定性,并且该活性物质的合成方法简单,工艺控制性好,生产成本低,能大规模应用于工业化生产。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还原红41作为锂离子电池有机正极材料活性物质的应用。
锂离子电池有机正极材料,该正极材料的活性物质为还原41,所述还原红41的化学组成为C16H8O2S2。
锂离子电池有机正极材料,该正极材料的活性物质为还原红41,所述还原红41组成为C16H8O2S2,其化学结构式:
还原红41粉末的脱嵌锂反应式:
所述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反应电位为2.4V。
包含还原红41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根据目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开发的状况分析,锂离子的正极材料开发惯性思维地局限在无机锂离子正极材料领域,本发明开发了一种有机物正极材料,拓宽了锂离子正极材料开发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
2、本发明开发的还原红41正极材料,具有合成方法简单,生产成本低,工艺控制性好,具有大规模发展的能力和空间。
3、本发明开发的还原红41锂离子正极材料,可以采用储量丰富的可再生原料加以合成,并且该种锂离子有机电池材料无毒,因此具有环境友好,可持续性发展能力。
4、本发明开发的还原红41锂离子正极材料,具有较高的质量比容量。
5、本发明开发的还原红41锂离子正极材料,该锂离子电池有机正极材料嵌锂/脱锂反应电位相对较高。可以提高该锂离子正极材料的能量密度。
附图说明:
图1为C16H8O2S2粉末的XRD图;
图2为C16H8O2S2粉末的CV图;
图3为C16H8O2S2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恒流充放电性能图;
图4为C16H8O2S2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循环性能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的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称量100mg的C16H8O2S2粉末,80mg乙炔黑加入玛瑙研钵中,研磨10分钟,再加入溶有PVDF粘结剂的N-甲基吡咯烷酮溶液1ml(液浓度为20mg/ml),继续研磨30分钟,然后涂于铝箔上制备C16H8O2S2电极片。将制备的电极片在氩气手套箱(MIKROUNA Universal 2440∣750,水、氧含量小于1ppm)中组装电池,C16H8O2S2电极片为工作电极,金属锂为对电极,玻璃纤维为隔膜。电池使用的电解液溶质是LiPF6,溶剂为(EC/PC 1:1(W/W)),溶液浓度为1mol/L。将制备的扣式电池采用深圳市新威尔多电子设备有限公司的新威NEWARE电池检测设备(CT-3008W)来进行充放电测试。当电压范围为1.5-3V电流密度为20mA/g时,反应电位为2.4V,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68.1mAh/g,充电比容量为164.0mAh/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8056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