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碱回收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575374.0 | 申请日: | 2015-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149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2 |
发明(设计)人: | 赵静;舒欢;刘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凯比思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J15/06 | 分类号: | F23J15/06;F22B1/18;F22G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李晓林 |
地址: | 430074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技***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回收 烟气 余热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业余热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碱回收烟气余热回收系统以及一种碱回收烟气余热回收方法。
背景技术
节能减排已成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锅炉既给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能源,同时又增加了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如何减少锅炉烟气余热的排放已成为摆在人类社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一旦降低了锅炉的排烟温度就相当于提高了锅炉的热效率,同时还降低了大气的温室效应。
锅炉的热损失主要有:排烟损失、飞灰损失、保温散热损失、燃料未完全燃烧损失等。而排烟损失占全部热损失的70~80%,排烟温度高是锅炉热损失的最主要指标之一。长期以来,锅炉的尾部受热面由于低温结露而引起的腐蚀时常发生,难以避免。以至于目前在锅炉设计时不得不通过提高排烟温度来缓解结露和腐蚀现象的产生,而单纯提高排烟温度又势必造成大量低温能源的浪费,同时加重对环境的破坏。
经过初步估算每降低排烟温度15℃,可提高锅炉热效率1%。如能将锅炉排烟温度降低30℃-50℃,则可提高锅炉热效率2%-3%以上,经济效益相当可观。节省下来的是经济效益,体现出来的是单位成本的降低,而表现出来的就是企业的竞争力。
一般锅炉的排烟温度均在160°以上,排入大气中会在周围形成酸雨等现象,如果能降低排烟温度,一方面既对环境有利,另一方面又有客观的经济效益。
鉴于此,克服以上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碱回收烟气余热回收系统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碱回收烟气余热回收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以下的技术措施来实现:
一种碱回收烟气余热回收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该系统包括:
在高温烟气的传输方向上依次设置的利用高温烟气加热饱和蒸汽以将饱和蒸汽转换为过热蒸汽的第一余热回收装置、利用低温烟气加热饱和水以将饱和水转换为饱和蒸汽的第二余热回收装置、和第三余热回收装置;
将冷凝水加热形成饱和水的加热器,所述第三余热回收装置的进水管和出水管与所述加热器的换热管连接形成一循环水路,利用第三余热回收装置回收的烟气余热对循环水路中的循环水进行加热;以及
碱回收锅炉汽包,其具有进水管、出水管、回流管和出汽管,其中,加热器与进水管连通,第二余热回收装置分别与出水管和回流管连通,第一余热回收装置与出汽管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余热回收装置包括过热器。
优选地,所述第二余热回收装置包括至少一个蒸发器。
优选地,所述第二余热回收装置包括两个串联设置的蒸发器。
优选地,所述第三余热回收装置包括相变发生器。
优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与加热器连接的用于储存冷凝水的水箱。
优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与第三余热回收装置连通的烟囱。
优选地,所述第三余热回收装置与所述烟囱之间还设有引风机。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碱回收烟气余热回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a:利用高温烟气与饱和蒸汽换热,使所述饱和蒸汽转换为过热蒸汽,所述高温烟气转换为第一低温烟气;
步骤b:利用第一低温烟气与饱和水换热,使所述饱和水转换为饱和蒸汽,所述第一低温烟气转换为第二低温烟气;
步骤c:首先利用第二低温烟气与加热器换热管中加热介质换热,再利用加热介质与冷凝水换热,使所述冷凝水转化为饱和水。
优选地,所述过热蒸汽经蒸汽设备使用后所排出蒸汽再经汽液分离得到回收冷凝水和回收饱和蒸汽,其中,回收冷凝水作为步骤c中冷凝水的一部分,回收饱和蒸汽作为步骤a中饱和蒸汽的一部分。
本发明的碱回收烟气余热回收系统设置了三级余热回收装置,将高温烟气经过了三个阶段的余热回收,并分别将三个阶段的余热用于加热饱和蒸汽、饱和水和冷凝水,充分回收烟气余热,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高温烟气排放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碱回收烟气余热回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凯比思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凯比思电力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7537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