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Cu掺杂三维有序非晶二氧化钛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570654.2 | 申请日: | 2015-09-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2624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2 |
| 发明(设计)人: | 侯宏英;孟瑞晋;刘显茜;段继祥;刘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10/0525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cu 掺杂 三维 有序 非晶二 氧化 纳米 复合材料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Cu掺杂三维有序非晶TiO2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应用,属于新能源材料的开发与研究领域。
背景技术
尽管石墨是目前商品锂离子电池中最常用的负极材料,但当电池过充电时,枝晶锂容易在碳电极表面析出而造成短路安全隐患,同时,有机电解液容易在碳电极表面形成钝化膜(SEI膜),并导致电池产生不可逆容量损失。因此,一些替代负极材料如Si、Sn、MoO3、TiO2等引起了人们极大的研究兴趣,其中,TiO2具有电荷转移速度快,安全性好,体积膨胀率小等诸多优点,尤其是以阳极氧化法制备的TiO2纳米管,与水热法和模板法制备的TiO2纳米管相比,纳米管的排列更加规整有序,壁厚均匀,结构稳定,作为微型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时可操作性较强,是一种颇有应用前景的微型负极材料。原位电沉积法制备的Cu掺杂的三维有序非晶TiO2纳米管阵列复合材料,已经被应用于光催化、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等研究领域,但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研究鲜有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Cu掺杂三维有序非晶TiO2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应用,具体的,将Cu掺杂三维有序非晶TiO2纳米管阵列复合材料用作锂离子电池的工作电极,其中电极、参比电极、隔膜、电解液均为本领域制备锂离子电池过程中的常规选择。
优选的,本发明所述Cu掺杂三维有序非晶TiO2纳米管复合材料在制备锂离子电池时,可以无需添加额外的导电剂和粘结剂。
优选的,本发明所述Cu掺杂三维有序非晶TiO2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以阳极氧化法制备的三维有序非晶TiO2纳米管阵列为工作电极,以铂片为对电极,以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以含有支持电解质的铜盐溶液为电解液,在非晶TiO2纳米管阵列上原位电沉积Cu,即可制得Cu掺杂的三维有序非晶TiO2纳米管阵列复合负极材料,冲洗干净并真空干燥后备用。
优选的,铜盐为硝酸铜、硫酸铜或氯化铜,在电解液中铜盐的浓度为0.01~0.1mol/L。
优选的,支持电解质为硫酸盐或稀硫酸,在电解液中硫酸盐或稀硫酸的浓度为0.01~0.03 mol/L。
优选的,所述电沉积的沉积时间为20~100 s。
优选的,所述电沉积的沉积电位为-1.0~-2.0 V。
优选的,所述的真空干燥温度为20~40℃。
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所得样品进行微观结构表征,如图1、图2、图3所示,这些结果清楚地表明了所得到的样品确实为Cu掺杂的三维有序TiO2纳米管阵列复合负极材料。
本发明的优点与效果:
本发明中Cu掺杂的三维有序非晶TiO2纳米管阵列复合负极材料的非晶TiO2纳米管排列规整有序,比表面积大,且与金属钛集流体结合牢固,与锐钛矿型晶体TiO2纳米管阵列相比,由阳极氧化法直接得到的非晶TiO2纳米管阵列负极材料不仅可以更容易地实现原位改性,无需煅烧过程,简化了改性工艺,而且自身的结构缺陷为锂离子脱/嵌提供了更多的空位和空间,因而放电比容量更高。无需添加额外的导电剂和粘结剂,直接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Cu掺杂改善了三维有序非晶TiO2纳米管阵列负极材料的电导率,减少了电池的内阻及电荷转移电阻,有利于锂离子的可逆脱/嵌过程,并提高了其充/放电性能及循环稳定性能。沉积时间为100 s时的复合负极材料在循环50次后,与空白三维有序非晶TiO2纳米管阵列负极材料相比,放电比容量提高了80%。
附图说明
图1 阳极氧化法制备的Cu掺杂三维有序非晶TiO2纳米管阵列负极材料的SEM图。
图2 实施例2制备的Cu掺杂的三维有序非晶TiO2纳米管阵列复合负极材料的SEM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7065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