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燃料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67395.8 | 申请日: | 2013-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0685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16 |
发明(设计)人: | 石田坚太郎;后藤修平;杉浦诚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8/0273 | 分类号: | H01M8/0273;H01M8/04119;H01M8/2483;H01M8/0267;H01M8/04007;H01M8/026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021 | 代理人: | 雒运朴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料电池 | ||
本申请是申请日:2013年3月22日;申请号:201310093477.4;发明名称:燃料电池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与金属隔板层叠而成的燃料电池,所述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在电解质膜的两侧设有一对电极。
背景技术
例如,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通过一对隔板来夹持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MEA),该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在由高分子离子交换膜构成的电解质膜的两侧设有阳极电极和阴极电极。燃料电池通常多个层叠,并且除了安置在固定场所使用之外,还通过向燃料电池车辆装入而被作为车载用燃料电池系统使用。
在燃料电池中,在隔板的面内设有用于使燃料气体向阳极电极流动的燃料气体流路(以下,也称为反应气体流路)和用于使氧化剂气体向阴极电极流动的氧化剂气体流路(以下,也称为反应气体流路)。而且,在每个发电电池或每多个发电电池中,在相邻的隔板之间沿着电极面方向设有用于使冷却介质流动的冷却介质流路。
在这种燃料电池中,为了确保良好的离子传导性,需要对电解质膜进行保湿。因此,采用对作为反应气体的氧化剂气体(例如,空气)或燃料气体(例如,氢气)进行加湿而向燃料电池供给的方式。
此时,存在有加湿用的水分未被电解质膜吸收而发生液状化并滞留于反应气体流路的情况。另一方面,在燃料电池中,因发电反应而在阴极电极产生生成水,并且所述生成水经由电解质膜而向阳极电极进行反向扩散。因此,在重力的作用下水分发生冷凝而容易滞留在反应气体流路的重力方向下端侧,可能会导致由冷凝水引起的溢流(flooding)。
因此,作为以有效地排出气体并同时高效地进行排水为目的的燃料电池,已知有例如日本专利第3123992号公报(以下,称为现有技术1)所公开的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如图25所示,该燃料电池具备框体1,在该框体1的一方的面侧嵌入有单电池2和阴极侧流路基板3,并在所述框体1的另一方的面侧嵌入有阳极侧流路基板4。
单电池2通过在固体高分子电解质2a上配设阴极2b及阳极2c而构成。在阴极侧流路基板3上形成有多个阴极侧流路3a,另一方面,在阳极侧流路基板4上形成有多个阳极侧流路4a。
在框体1的上游部形成有:一对水导入岐管孔5a;将所述水导入岐管孔5a与阳极侧流路4a连通的槽孔5b;一对燃料气体导入岐管孔6a;将所述燃料气体导入岐管孔6a与所述阳极侧流路4a连通的槽孔6b。在框体1的下游部形成有:一对燃料气体导出岐管孔7a;将所述燃料气体导出岐管孔7a与阳极侧流路4a连通的槽孔7b;一对水导出岐管孔8a;将所述水导出岐管孔8a与阳极侧流路4a连通的槽孔8b。
并且,通过阳极侧流路4a后的未反应的燃料气体从槽孔7b穿过燃料气体导出岐管孔7a而向电池外排出,并且通过所述阳极侧流路4a后的水从槽孔8b穿过水导出岐管孔8a而向电池外排出。
然而,在上述的现有技术1中,框体1在燃料气体流动方向上相当长。因此,当将阴极侧流路3a以朝向水平的方式配置时,燃料电池整体的高度方向的尺寸增大,将所述燃料电池搭载于车辆时的搭载空间受限定。
而且,在阴极侧流路3a中产生基于发电生成的生成水。该生成水可能向重力方向下方移动而滞留,从而导致氧化剂气体的供给不足。
另外,在燃料电池中,有时使用金属隔板作为隔板。该金属隔板通过将金属薄板成形为波形形状,由此在隔板面的表背分别沿着所述波形形状的凹部(槽部)而设置反应气体流路和冷却介质流路的一部分。冷却介质流路通过将在彼此相邻的金属隔板上成形的槽部彼此重合而形成。
而且,为了对反应气体流路或冷却介质流路等进行密封,而在金属隔板上一体成形密封构件。此时,在冷却介质流路的最外周,相邻的金属隔板的槽部彼此重合,从而与密封构件之间容易产生间隙。因此,产生冷却介质绕过冷却介质流路而在所述冷却介质流路的外方与密封构件之间流通的所谓捷径(shortcut)。
因此,已知有例如日本特开2011-171222号公报(以下,称为现有技术2)公开的燃料电池。该现有技术2涉及一种燃料电池,其层叠有长方形形状的金属隔板和在电解质的两侧设有一对电极的电解质-电极结构体,在所述金属隔板之间环绕电极范围而形成有使冷却介质沿着长边方向流通的冷却介质流路,在所述金属隔板上,在长边方向一端侧隔着所述冷却介质流路而设有一对冷却介质供给连通孔,且在长边方向另一端侧隔着所述冷却介质流路而设有一对冷却介质排出连通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6739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