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合成1,4-环己烷二甲醇所用的催化剂在审
申请号: | 201510565303.2 | 申请日: | 2015-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268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9 |
发明(设计)人: | 邱志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康恒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3/44 | 分类号: | B01J23/4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一格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6 | 代理人: | 滑春生 |
地址: | 226500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长***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合成 环己烷 甲醇 所用 催化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合成1,4-环己烷二甲醇所用的催化剂,具体地说是一种对苯二甲酸二甲酯苯骨架加氢的催化剂。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1,4-环己烷二甲醇多是用来替代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PET)树脂时常用的乙二醇。但是,由于二噁英及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氯乙烯、偏氯乙烯、聚碳酸酯等树脂材料能否由以1,4-环己烷二甲醇改性后的聚酯树脂来代替的研究正在进行当中,欧洲一些国家已经禁止将聚氯乙烯(PVC)薄膜用于食品和药品的包装,以避免PVC产生的污染。而具有热收缩性能的聚酯薄膜可作为PVC薄膜的良好替代品,而1.4-环己烷二甲醇是制备热收缩改性聚酯的重要原料。
分析1,4-环己烷二甲醇生产现状,为了获得较高的1,4-环己烷二甲醇产量,必须改善催化剂性能。国外对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则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对于催化剂的研究势在必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制备简便、活性高的合成1,4-环己烷二甲醇所用的催化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式是,提供的一种合成1,4-环己烷二甲醇所用的催化剂,包括载体和活性组分,其创新点在于可由下述化学反应得到的产物:
第一步:载体预处理,将颗粒介孔碳在20℃下经硝酸氧化,然后对氧化后的颗粒介孔洗涤和干燥,得到预处理的介孔碳;
第二步:制备活性组分,在0.01mol/L~0.5mol/L的PdCl2溶液中,加入250g/L氨水,控制氨水的添加量,使的溶液PH值达到6.5~7.5;
第三步:将预处理的介孔碳加入第二步制得的溶液中,在20℃下搅拌,然后再经过滤、洗涤、干燥,得到处理过的样品,把该处理过的样品在氮气中于100~600℃焙烧,焙烧后的样品再于氢气中还原,最终制成催化剂样品。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本催化剂载体采用介孔炭,使用浸渍法负载活性组分,制备方法简单,无需特殊材料;其适宜的孔道使得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目标产品选择性;与活性炭相比,目的产品收率明显提高,与无机氧化物载体相比,废催化剂中活性组分钯易于回收;经过硝酸进行预处理后,催化剂活性明显提高,加氢过程的收率进一步提高,降低了催化剂的消耗。
具体实施方案
实施例一
第一步:载体预处理,将颗粒介孔碳在20℃下经硝酸氧化,然后对氧化后的颗粒介孔碳洗涤和干燥,得到预处理的介孔碳;
第二步:制备活性组分,在0.1mol/的PdCl2溶液中,加入250g/L氨水,控制氨水的添加量,使的溶液PH值达到7;
第三步:将第一步预处理的介孔碳加入第二步制得的溶液中,在20℃下搅拌,然后再经过过滤、洗涤、干燥,得到处理过的样品,把该处理过的样品在氮气中于100℃焙烧,焙烧后的样品再于氢气中还原,最终制成催化剂样品。
实施例二
第一步:载体预处理,将颗粒介孔碳在20℃下经硝酸氧化,然后对氧化后的颗粒介孔碳洗涤和干燥,得到预处理的介孔碳;
第二步:制备活性组分,在0.2mol/L的PdCl2溶液中,加入250g/L氨水,控制氨水的添加量,使的溶液PH值达到7;
第三步:将预处理的介孔炭加入第二步制得的溶液中,在20℃下搅拌,然后再经过过滤、洗涤、干燥,得到处理过的样品,把该处理过的样品在氮气中于200℃焙烧,焙烧后的样品再于氢气中还原,最终制成催化剂样品。
实施例三
第一步:载体预处理,将颗粒介孔碳在20℃下经硝酸氧化,然后对氧化后的颗粒介孔碳洗涤和干燥,得到预处理的介孔碳;
第二步:制备活性组分,在0.3mol/L的PdCl2溶液中,加入250g/L氨水,控制氨水的添加量,使的溶液PH值达到7;
第三步:将预处理的介孔炭加入第二步制得的溶液中,在20℃下搅拌,然后再经过过滤、洗涤、干燥,得到处理过的样品,把该处理过的样品在氮气中于300℃焙烧,焙烧后的样品再于氢气中还原,最终制成催化剂样品。
实施例四
第一步:载体预处理,将颗粒介孔碳在20℃下经硝酸氧化,然后对氧化后的颗粒介孔碳洗涤和干燥,得到预处理的介孔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康恒化工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康恒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6530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