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全双工通信的能量信号并行传输系统及同端干扰抑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62959.9 | 申请日: | 2015-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8180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5 |
发明(设计)人: | 苏玉刚;周玮;唐春森;孙跃;王智慧;戴欣;叶兆虹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B1/525 | 分类号: | H04B1/525;H04B17/391;H04B17/373 |
代理公司: | 重庆为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0216 | 代理人: | 陈千 |
地址: | 400044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工 通信 能量 信号 并行 传输 系统 干扰 抑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全双工通信的能量信号并行传输系统及同端干扰抑制方法。
背景技术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Wireless Power Transfer,WPT)实现了电源到负载的无线供电,克服了直接电接触对设备的束缚,解决了移动电气设备(或特殊环境设备)的电能灵活、安全接入等问题。近年来,电场耦合无线电能传输(Electric-field Coupled Power Transfer,ECPT)技术成为了无线电能传输领域新的研究热点,ECPT系统的优点包括:具有耦合电极简易轻薄并且形状不受限制;系统具有较好的柔韧性并且整体的成本低;拾取负载端电路的设计形式多样性较强;绝大部分电通量分布于电极之间,对周围环境的电磁干扰很小;电场耦合机构之间或周围存在金属导体时,不会引起导体产生涡流损耗。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移动机器人,生物医学植入设备,3D绝缘硅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无线充电器及电动汽车等诸多应用领域展开研究。
目前ECPT系统研究主要侧重于电能的无线传输,但在很多应用领域中不仅需要能量的无线传输,还需要实现能量与信号的并行传输。国内外学者已围绕WPT系统的能量信号并行传输展开研究,但主要集中于ICPT系统。由于ECPT系统采用耦合电容代替ICPT的耦合电感,而电容对高频信号的衰减效果远小于电感,所以ECPT系统的这一本质特性使得ECPT系统中信号传递效果更优。目前ICPT的能量信号并行传输研究中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是以信号传递为主导,辅以能量传递,适用于mW级小功率设备;(2)是采用电力载波,通过信号与电能波形分离实现信号传递;(3)是以电压波形为载波通过ASK和FSK等方式传递信号。在ECPT领域的能量与信号并行传输的研究尚少,仅局限于信号传递主导的小功率的能量传输。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首先提出一种全双工通信的能量信号并行传输系统,在不影响能量传递的前提下,实现了原副边信号全双工无线通信。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全双工通信的能量信号并行传输系统,包括电源电路、原边功率变换电路、能量耦合机构、副本功率变换电路以及负载,所述能量耦合机构由两块发射极板和两块接收极板构成,其关键在于:在两块发射极板之间并联有原边通信电路,在两块接收极板之间并联有副边通信电路;
所述原边通信电路设置有第一隔离电容Cg1、第一变压耦合器Tg1和第三变压耦合器Tg3,所述第一隔离电容Cg1的一端连接在一块发射极板上,该第一隔离电容Cg1的另一端依次串接所述第一变压耦合器Tg1的一个绕组和第三变压耦合器Tg3的一个绕组后连接在另一块发射极板上,所述第一变压耦合器Tg1的另一绕组作为原边信号发送接口,所述第三变压耦合器Tg3的另一绕组作为原边信号接收接口;
所述副边通信电路设置有第二隔离电容Cg2、第二变压耦合器Tg2和第四变压耦合器Tg4,所述第二隔离电容Cg2的一端连接在一块接收极板上,该第二隔离电容Cg2的另一端依次串接所述第二变压耦合器Tg2的一个绕组和第四变压耦合器Tg4的一个绕组后连接在另一块接收极板上,所述第二变压耦合器Tg2的另一绕组作为副边信号发送接口,所述第四变压耦合器Tg4的另一绕组作为副边信号接收接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6295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天线切换方法及终端
- 下一篇:一种多功能双通道FM接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