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丙烯/聚苯乙烯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560530.6 | 申请日: | 2015-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376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1 |
发明(设计)人: | 郑文革;庞永艳;王坤;吴飞;王舒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8F291/00 | 分类号: | C08F291/00;C08F222/14;C08K5/134;C08K5/375;C08K5/18;C08K5/526;C08L23/12;C08L2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政联科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89 | 代理人: | 郭晓华 |
地址: | 31520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丙烯 聚苯乙烯 合金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聚丙烯/聚苯乙烯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丙烯和聚苯乙烯为广泛应用的高分子材料,其均有各自的性能优点和应用领域。其中,聚丙烯具有价格低、密度小、无毒、耐化学腐蚀和力学性能优良等特点,但其存在成型收缩率大,易缩水变形的特点,从而限制了其应用范围。而聚苯乙烯的收缩率小,刚性大,但其本身较脆,冲击强度低,易出现应力开裂。因此,希望能通过将上述两种聚合物共混,得到兼具两者共同优点的高性能聚丙烯/聚苯乙烯合金。
然而,聚丙烯和聚苯乙烯是完全不相容的两种聚合物,要制备聚丙烯/聚苯乙烯合金,首先要解决的是两者的相容性问题。目前主要是通过在两种聚合物中添加第三组份(嵌段共聚物、改性填料)来改善两者的相容性。比如公开号为CN103497421A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聚丙烯-聚苯乙烯合金材料的制备方法,其采用外加复配相容剂来改善聚丙烯和聚苯乙烯的相容性。但这种方法所加的相容剂很难均匀分散在聚合物中,易产生团聚,从而影响到制品的综合性能。而公开号为CN102492096A的专利申请则公开了另外一种聚丙烯-聚苯乙烯树脂的制备方法,其采用预辐照法在聚丙烯分子链上产生过氧化物,再利用悬浮法将苯乙烯聚合到聚丙烯大分子链上。但此方法存在工艺过程复杂,副反应较多等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反应过程中原位改善聚丙烯/聚苯乙烯共混物相容性及制备性能优异的聚丙烯/聚苯乙烯合金的制备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提供一种聚丙烯/聚苯乙烯合金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a称取聚丙烯50~90重量份,聚苯乙烯10~50重量份,带有多官能团的丙烯酸酯单体1~5重量份,抗氧剂0.1~0.5重量份,引发剂0.01~0.5重量份;
b将所述带有多官能团的丙烯酸酯单体、抗氧剂、引发剂加入有机溶剂中预混和得到预混溶液,再将预混溶液与聚丙烯和聚苯乙烯混合得到混合物;
c将所述混合物加入一螺杆挤出机内,并在螺杆挤出机的螺杆的1/5~1/3处通入超临界态的二氧化碳,熔融挤出得到聚丙烯/聚苯乙烯合金。
步骤b中所述有机溶剂为乙醇、丙酮、氯仿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引发剂与所述有机溶剂的重量比为1:30~1:180。
步骤c中,螺杆的前半区的温度为185℃~210℃,螺杆的后半区的温度为150℃~185℃。
步骤c中所述超临界态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占所述混合物的总质量的4%~15%,所述超临界态的二氧化碳的注入压力为8MPa~18MPa。
步骤c中在螺杆挤出机的螺杆的1/4处通入超临界态的二氧化碳。
所述聚丙烯为均聚聚丙烯、共聚聚丙烯或两者以任意比例混合的共混物,所述聚丙烯的熔融指数为0.1g/10min~50g/10min(测试条件为2.16Kg/190℃)。
所述聚苯乙烯的熔融指数为0.5g/10min~20g/10min(测试条件为5.0Kg/200℃)。
所述引发剂为过氧化二异丙苯、过氧化二苯甲酰、过氧化二叔丁基、过氧化二碳酸双(4-叔丁基己酸)、过氧化乙酸叔丁酯、过氧化氢异丙苯、过氧化二碳酸双2-乙基乙酸酯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抗氧剂为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N,N'-双-(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酰基)己二胺、硫代二乙撑双[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十八碳醇酯、三[2,4-二叔丁基苯基]亚磷酸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带有多官能团的丙烯酸酯单体为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1,4-丁二醇二丙烯酸酯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制备方法得到的聚丙烯/聚苯乙烯合金,所述聚丙烯/聚苯乙烯合金的分散相尺寸为0.1μm~3μm,界面张力为0.5mN/m~4mN/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6053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刚性聚氨酯加固灌浆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