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面向机器类通信的负载均衡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557403.0 | 申请日: | 2015-09-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6335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8 |
| 发明(设计)人: | 贾云健;赵倩;梁靓;简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4W28/08 | 分类号: | H04W28/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赵荣之 |
| 地址: | 400044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面向 机器 通信 负载 均衡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面向机器类通信的负载均衡方法,属于移动通信技术领域。该方法首先构造了终端的收益函数;然后通过各终端的博弈过程,确定每个终端的选择策略;进而计算基于接入分类限制方法中基站的控制参数,实现相邻小区负载均衡及减小用户的接入时延。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面向机器类通信的负载均衡方法,能够有效地均衡相邻小区负载,减小用户的接入延迟,增加网络的吞吐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移动通信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面向机器类通信的负载均衡方法。
背景技术
机器类通信(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MTC)作为一种新的通信类型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智能交通,水电表抄送,电子健康,智能建筑及其他智能商业。有研究指出到2020年机器类通信终端的数量将达到125亿(其中包括智能手机和平板),远远大于现在的13亿。随着机器类终端数量的不断增加,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advanced,LTE-A)网络将面临着大量机器类终端同时接入基站的情况。支持数以万计的终端通信是未来的趋势和基本需求。
由于LTE-A网络具有覆盖范围广,可以在城市和农村任意部署MTC终端及其回程网络可以为MTC终端和MTC应用之间提供无缝通信的特点,LTE-A网络被认为是支持MTC通信最优前途的网络场景。但是,MTC应用的发送小数据、终端数量大、瞬时爆发的特性是不同于传统H2H(human-to-human)通信的。当有大量的MTC终端同时请求接入LTE-A网络时,会造成网络的拥塞,特别是在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PRACH)。拥塞是制约MTC终端在LTE-A网络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现存的LTE-A网络中,为了缓解大量终端接入给无线接入网造成过载的问题,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提出了很多解决方案,比如接入分类限制(access class barring,ACB),随机接入信道资源预分配,H2H和MTC前导码共享机制,信令批处理等。在上述机制中,接入分类限制在缓解拥塞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接入分类限制的随机接入过程如图1所示。在接入分类限制机制中,基站根据繁忙度设置自身的控制参数p,并把p广播给基站覆盖范围内的MTC终端。通过调节控制参数p的大小来控制允许接入基站的数量,从而缓解基站的接入过载。当大量MTC终端等待接入基站时,基站会将自身的参数设置到很低,以此来缓解接入过载,这样会增加用户的接入时延。
图2是支持MTC的LTE-A的移动通信系统图。
为了方便场景的描述,系统中设置了2个基站分别为eNB1和eNB2,在每个基站的覆盖范围内有很多MTC终端,其中MTC终端1和MTC终端2位于2个基站的重叠区域。图中看出接入基站eNB1的MTC终端数量明显多于基站eNB2。大量MTC终端同时接入基站eNB1时,此基站会将自身的控制参数降低到最小缓解接入拥塞,会引起用户的接入延迟增加。此时,基站eNB2由于接入数量少,基站会处于空闲状态,造成资源的浪费。
当大量MTC终端在相邻小区的分布不均匀时,每个基站通过传统的接入分类限制机制独立的设置自身的参数,对缓解基站的接入过载起到的作用很小,并且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面向机器类通信的负载均衡方法,该方法通过博弈技术能够有效地均衡多小区机器类的通信负载,减小用户的接入延迟,增加网络的吞吐量。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面向机器类通信的负载均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构造终端的收益函数;
步骤2)通过各终端的博弈过程,确定每个终端的选择策略;
步骤3)计算基于接入分类限制方法中基站的控制参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5740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