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向三端口非隔离直流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57320.1 | 申请日: | 2015-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0747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5 |
发明(设计)人: | 吴红飞;韩蒙;牟恬恬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M3/155 | 分类号: | H02M3/155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32249 | 代理人: | 严巧巧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向 端口 隔离 直流 变换器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电子领域,特别是双向非隔离直流-直流电能变换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双向直流变换器可以实现多个储能装置、储能装置与直流母线或者多个直流母线之间的双向能量传输,被广泛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不间断电源供电系统、电动汽车、混合储能以及直流微网等系统中。随着储能系统、直流微网等供电系统等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连接直流母线和储能装置的双向直流变换器不断提出新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系统中通常需要连接多个电压等级不同的储能装置或者多条直流母线;(2)储能装置的电压较低而直流母线的电压较高,储能装置和直流母线电压的悬殊差异为双向直流变换器的实现带来了极大困难。
为了连接多个储能装置或者直流母线,传统的解决方案通常采用多个两端口双向直流变换器。这种方案一方面会增加系统的成本、体积和重量,另一方面还由于系统中存在多级功率变换而导致效率降低。若能够将多个两端口双向直流变换器通过器件复用的方式进行相互集成,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基于该思路,国内外研究机构提出了多种可行的方案,其中代表性的如文献“S.Falcones,R.Ayyanar,X.Mao,"A DC-DC multiport-converter-based solid-state transformer integrating distributed generation and storage,"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vol.28,no.5,pp.2192-2203,May2013.”中所提出的基于多绕组变压器的双向直流变换器解决方案。然而,该类型的解决方案需要采用较大的变压器、且需要使用大量的开关管,不仅成本高,而且结构复杂、驱动控制等实现较困难。此外,对于储能及直流微网等系统而言,隔离通常并不是必须要求的,因此可以优先考虑采用成本低、结构简单的非隔离双向直流变换器。
对于传统的非隔离双向直流变换器而言,其应用于包含高压直流母线和低压储能系统时主要面临两个问题:(1)由于传统非隔离双向变换器不能实现软开关,开关管体二极管的反向恢复不仅造成非常大的开关损耗、降低变流器的效率,而且会在开关管上引起严重的电压尖峰,导致开关管失效,降低变流器的可靠性;(2)为了满足储能装置和直流母线之间升/降压比的要求,其开关管的占空比不得不工作于接近于1或0的极限状态,这会造成开关管电压、电流应力急剧增加,从而造成效率的大幅降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国内外研究机构和工业界也提出了很多改进方案。例如,文献“M.Kwon,S.Oh,and S.Choi,"High gain soft-switching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 for eco-friendly vehicles,"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vol.29,no.4,pp.1659-1666,Apr.2014.”提出在传统双向非隔离直流变换器基础上嵌入谐振升压单元,不仅提高了升/降压比,而且实现了所有开关管的软开关。该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非隔离双向直流变换器所面临的问题,但其升/降压比的提升能力十分有限,而且其只能提供两个功率端口、不能同时实现多个储能装置或直流母线之间的能量传输。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向三端口非隔离直流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用于解决双向直流变换器在连接多个储能装置和/或直流母线时存在的技术问题。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所述双向三端口非隔离直流变换器由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第三开关管S3、第四开关管S4、耦合电感LC、高频电感Lf、辅助电容CA、低压侧电源VL、中间侧电源VM和高压侧电源VH构成,其中耦合电感LC包含第一绕组N1和第二绕组N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5732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XMPP的机场安检追逃系统
- 下一篇:一种RFID酒类防伪电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