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腔共振压电形变机电转换城市铁路列车减震发电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556820.3 | 申请日: | 2015-09-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3452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7 |
| 发明(设计)人: | 陈如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印刷学院 |
| 主分类号: | F03G7/08 | 分类号: | F03G7/08;H02N2/18;F16F15/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2600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共振 双腔 减震 城市铁路 地铁列车 发电装置 机电转换 形变 压电 行程变换机构 主减震弹簧 自发电系统 地铁运营 发电机构 减震弹簧 减震机构 减震装置 铁路列车 列车 两级 节约 能源 | ||
一种铁路列车双腔共振压电形变机电转换城市铁路列车减震发电装置,该减震装置通过主减震弹簧和辅减震弹簧构成了地铁列车的两级减震机构,同时通过行程变换机构和双腔阻尼共振发电机构构成了地铁列车的自发电系统,即节约了能源又降低了地铁运营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铁列车减震发电技术,特别是一种双腔共振压电形变机电转换城市铁路列车减震发电装置,该装置通过共振储能机电转换将城市地铁列车运行中的震动动能转换为电能,为城市地铁列车车箱内照明提供电能,可降低城市地铁列车运营成本,节能环保。
背景技术:
城市地铁是城市交通中重要的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基础,是缓解交通拥堵、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出行需求的重要手段。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居民出行需求的日益增长,各大城市都加快了公共交通的发展速度。但是由于地铁运量大,其耗电总量十分巨大,并且电力是地铁消耗的最主要能源,地铁供电通常来自城市电网,通过地铁供电系统实现变换和传输。其电力能耗主要分为列车运行牵引电能和车厢照明设备所消耗的电能两部分。
在当前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建设节能型轨道交通系统已经成为轨道交通系统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也是行业发展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标。
由于城市地铁是在地下运行,车厢的照明设备需要24小时不间断供电,如果能将地铁列车运行中多余的动能转换为电能,为车厢的照明设备提供电能,将为国家节约大量的电能,即节能环保,又可降低城市地铁运营成本。
发明内容:
为了节约能源和降低城市地铁运营耗电量和运营成本,建设节能型轨道交通系统,本发明针对城市地铁列车现有减震技术存在的不足,对现有减震技术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双腔共振压电形变机电转换城市铁路列车减震发电装置,它即可以实现地铁列车运行中的减震功能,又可将列车运行中的震动动能转化为电能为列车车厢照明提供电能。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一个长方形箱体的上部安装了多个结构、各项尺寸和工作过程相同的共振储能二次减震机构,各共振储能二次减震机构整齐排列在长方形箱体内,在长方形箱体的外侧设置有一个长方形上承压板和一个长方形下承压板,在上承压板和下承压板之间安装有多个主减震弹簧,
各共振储能二次减震机构都由一个小箱体、一个辅减震弹簧、一个双腔阻尼共振发电机构和一个行程变换机构构成,行程变换机构设置在小箱体的上方,双腔阻尼共振发电机构设置在小箱体内,辅减震弹簧安装在小箱体的底部和长方形箱体之间,
各共振储能二次减震机构的行程变换机构都由一个主驱动杆、一个辅驱动杆、一个驱动连接杆、一个箱体连接板和一个箱体连接杆构成,主驱动杆的一端与上承压板相连接,主驱动杆的中部通过第一连接轴与设置在长方形箱体上部的第一支撑柱相连接,主驱动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轴与驱动连接杆的上端相连接,驱动连接杆的下端通过第三连接轴与辅驱动杆的一端相连接,辅驱动杆的中部通过第四连接轴与安装在长方形箱体上部的第二支撑柱相连接,辅驱动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五连接轴与箱体连接杆的上端相连接,箱体连接杆的下端通过第六连接轴与箱体连接板相连接,箱体连接板安装在小箱体的上端,
各共振储能二次减震机构的双腔阻尼共振发电机构都由一个振动滑块、一个压电陶瓷片、第一空气腔和第二空气腔构成,
第一空气腔安装在小箱体的上面,第二空气腔安装在小箱体的下面,第一空气腔和第二空气腔轴线相互重合,振动滑块的上端插入第一空气腔内,振动滑块的下端插入第二空气腔内,压电陶瓷片的两端安装在小箱体上,压电陶瓷片的中部安装在振动滑块的中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印刷学院,未经北京印刷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5682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