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直筒型旋风分离器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556602.X | 申请日: | 2015-09-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270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9 |
| 发明(设计)人: | 程乐鸣;王勤辉;方梦祥;余春江;施正伦;吴灵辉;肖刚;王涛;郑成航;周劲松;王树荣;高翔;骆仲泱;倪明江;岑可法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4C5/00 | 分类号: | B04C5/00;B04C5/081 |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1 | 代理人: | 王兵;黄美娟 |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直筒型 旋风 分离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离器,尤其是涉及高入口颗粒浓度下的直筒型旋风分离器。
背景技术
旋风分离器是一种重要的气固分离设备,广泛应用于燃煤发电,石油化工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筒锥型旋风分离器是目前最为常见的旋风分离器的结构款式,由上部圆筒体和下部圆锥体连接而成。含尘气流通过切向入口进入分离器分离空间而产生了旋流运动,并在锥体段得到大幅度加速,颗粒会因其惯性力较大而被甩向壁面,并被壁面附近向下的气流携带至排料口。但是,筒锥型旋风分离器的底端,即靠近收料口附近,径向距离是最短的,使得此处的颗粒浓度和气流的径向速度都较大,小颗粒易被剧烈的径向气流再次夹带而走。在低入口颗粒浓度下,底端的二次返混不严重,筒锥型旋风分离器表现较好。在高入口颗粒浓度(>0.5kg/m3)下,筒锥型旋风分离器渐缩的锥体部分使得颗粒的返混以及颗粒对壁面的磨损都较为严重,同时对于大型的旋风分离器,锥体部分还存在制作成本较高的劣势。
现有许多研究通过改动和优化旋风分离器结构来改善旋风分离器的性能。清华大学提出了改进型方形上排气分离器并申请了专利(ZL9323235842.X),方形壁面的制造成本较圆形低,但是角涡的存在使得分离效率有所下降。中国专利ZL02288300.2公开的一种锥型扩散式旋风分离器,下部扩散式的锥体结构较好地解决了渐缩锥体段返混和壁面磨损的问题,但是随着直径的扩大会降低离心力从而降低分离效率,锥体的成本问题也依旧存在。专利ZL87200615涉及的圆筒式旋风分离器含筒段旋流分离区和锥体收料段,并通过反射屏来解决颗粒的返混问题,结构较为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传统旋风分离器锥段制作成本高、排料口附近返混、锥段压力损失大和壁面磨损严重等问题,提供一种直筒型旋风分离器。
一种直筒型旋风分离器,包括矩形进气管(1)、排气管(2)、排料管(6),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直圆筒形的本体,所述的本体自上而下分为旋转分离段(3)、自由沉降段(4)、自然堆积段(5);所述的本体直径为D,旋转分离段高度H1=1.5D-4D,自由沉降段高度H2=0.5-1D,自然堆积段高度H3=0.1D-0.35D,进口管的矩形横截面的高度a=(0.45-0.8)D,宽度b=(0.2-0.4)D,排气管直径Dc=(0.4-0.75)D,出料口直径De=(0.3-0.6)D,排气管插入深度h=(0.4-0.9)D。所述的分离器可使高颗粒浓度气流中的颗粒在排料管管口周边堆积,形成堆积角为θ的颗粒堆,堆积角θ角度在25°~45°,自由沉降段防止了颗粒堆的返混
本发明技术特点为:旋风分离器的本体结构为圆筒,由旋转分离段、自由沉降段和自然堆积段三部分圆筒组成,本体上部切向设有矩形进气管,顶部中央连接有排气管,底部中央设有排料管。含高颗粒浓度气流经进气管切向进入旋转分离段,气流最终折流而上经排气管排出,旋流分离出的颗粒经过自由沉降段后一部分在底部的自然堆积段堆积,形成堆积角为θ的颗粒堆,堆积角θ角度一般在25°~45°,另一部分则由排料管排出。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直筒体结构的旋风分离器相比于筒锥型结构的制作成本较低,同时避免了锥体结构带来的壁面磨损严重和压力损失大等问题。在高入口颗粒浓度(>0.5kg/m3)下,直筒体底部易形成具有一定坡度的颗粒堆,方便排料,且颗粒堆远离旋转分离区,避免了排料口附近的颗粒返混从而提高了分离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结构的左视图。
图3是本发明结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图中标号说明:1-矩形进口管,2-排气管,3-旋转分离段,4-自由沉降段,5-自然堆积段,6-排料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5660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耦合效率的有源光缆光耦合装置
- 下一篇:多功能漫反射式光电传感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