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虚拟柔性电缆的混合建模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548684.3 | 申请日: | 2015-08-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6009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7 |
| 发明(设计)人: | 周栋;涂美霞;徐奕柳;贺文兴;郭志奇;李硕;吕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永创新实专利事务所 11121 | 代理人: | 祗志洁 |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虚拟 柔性 电缆 混合 建模 方法 | ||
1.一种虚拟柔性电缆的混合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的实现步骤如下:
步骤1:构建柔性电缆的混合模型;
设将电缆分成了N段,对要求静态姿态逼真度高的子电缆采用能量优化法建模,对要求动态实时姿态逼真度高的子电缆采用质点弹簧法建模;设第m段子电缆要求静态姿态逼真度高,设第m+1段子电缆要求动态实时姿态逼真度高;N、m均为正整数;
步骤1.1,利用能量优化法建立第m段子电缆模型;具体实现过程为:
步骤1.1.1,设第m段子电缆上共有n个控制点,则该段子电缆被再分成n-2段曲线,其中第i段曲线Wmi(u)的表达式为:
其中,u为参数且u∈[0,1],Bj,2(u)为二次B样条基函数,j=0,1,2,Vmij是用于描述二次B样条曲线的特征多边形顶点;
Bj,2(u)表示为:
步骤1.1.2,第m段子电缆中第i段曲线拟合的单段电缆的变形能函数Em-curve为:
其中,常数x是横截面上任意点到弯曲对称线的距离,j=0,1,2,k=0,1,2;E为弹性模量,S为截面面积,ρ为电缆线质量密度;g是重力加速度;Vmik*Vmij表示矢量Vmik和Vmij的内积,Vmik也是用于描述二次B样条曲线的特征多边形顶点;
第m段子电缆的总能量函数Ecurve为:
根据优化理论使能量函数Ecurve取极值,有下式成立:
其中,Vmr为第m段子电缆上的第r+1个控制点;
则共有n个方程,由于两个端点已知,则得到关于n-2个控制点的n-2个方程,然后求解方程组,得到所有控制点的位置;
步骤1.2,利用质点弹簧法建立第m+1段子电缆模型;
步骤1.3,设Am为第m段子电缆和第m+1段子电缆的连接点,设置所连接的两个子电缆段过同一定点的约束,以及在该连接点处所连接的两个子电缆段的切线方向一致的约束;
步骤1.4,确定柔性电缆的混合模型;
柔性电缆的混合模型的方程如下:
其中,Ecurve表示第m段子电缆的总能量,α为电缆的拉伸系数,β为电缆的弯曲系数,W表示第m段子电缆拟合的曲线,Wu和Wuu分别表示曲线W沿参数方向的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参数u∈[0,1];f是单位长度电缆的重量;
第m+1段子电缆离散为n段,X(m+1)i表示第m+1段子电缆第i+1个控制点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是模型的求解目标,M(m+1)i表示该控制点的质量,i=0,1,…,n;Kc表示防止计算过程中质点过度震荡设置的阻尼系数;F外(X(m+1)i,t)表示该控制点所受外力,F内(X(m+1)i,t)表示该控制点所受内力,控制点所受外力和内力均随控制点位置和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
在连接点Am处满足如下约束:
所连接的两个子电缆段过同一定点的约束:
其中,Wmi(um)表示曲线Wmi(u)通过型值点Am,曲线在该点的参数值为um,Bj,2(um)为对应的二次B样条基函数,Vj为用于描述二次B样条曲线的特征多边形顶点;M表示连接点Am的质量;F内和F外分别为连接点所受的内力和外力;
所连接的两个子电缆段的切线方向一致的约束:
其中,Wmiu(um)表示曲线Wmi(um)沿参数方向的一阶导数;T1表示单位向量,为连接点Am与相邻控制点X(m+1)b的切线方向,Vi、Vi+1和Vi+2表示用于描述二次B样条曲线的特征多边形顶点;
步骤2,处理电缆的约束,约束包括端点约束和卡箍约束;
分别针对采用能量优化法所建的子电缆模型,以及采用质点弹簧法所建的子电缆模型,进行约束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虚拟柔性电缆的混合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2中,处理电缆的约束,具体是:
针对采用能量优化法所建的子电缆模型,(1)端点约束:在电缆端点处设置切线方向约束;(2)卡箍约束:对电缆的物理模型添加定点约束,使曲线始终通过卡箍所在的控制点,为曲线设置型值点约束;电缆被卡箍固定在结构件上时,电缆通过卡箍处的切线方向为卡箍的轴线方向,为曲线添加固定点切向方向约束;
针对采用质点弹簧法所建的子电缆模型,(1)端点约束:要满足端点切线方向约束,设第e个控制点为电缆端点,设置在电连接器的位置,第e-1个控制点沿着电连接器的切线方向,与第e个控制点的距离为L1,L1为电缆切线作用距离;设置与端点相连的控制点始终沿着电连接器的切线方向,与端点距离为L1的位置;(2)卡箍约束:当设计者调整卡箍时,相关电缆随着卡箍一起运动,需要对电缆模型改进以实现电缆在被固定处随卡箍一起运动;当B控制点处于被固定、捆扎的状态时,在求解电缆被捆扎处的运动时,将操作者拖动量转化为控制点的目标位置,利用与B控制点相连的线性弹簧和卷曲弹簧求解对其他控制点的作用力;循环求解过程中始终以B控制点为目标位置,计算其他控制点的位移,直至达到平衡条件,完成电缆姿态计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48684.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两段式可调节水量的高炉软水冷却系统
- 下一篇:一种白酒生产中锅甑加浆器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