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堤岸式初期雨水拦截-贮存-处理组合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548090.2 | 申请日: | 2015-08-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568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20 |
| 发明(设计)人: | 刘翔;刘博;吴苗苗;李淼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3F1/00 | 分类号: | E03F1/00;B01D21/02 |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贾玉健 |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堤岸 初期 雨水 拦截 贮存 处理 组合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雨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堤岸式初期雨水拦截-贮存-处理组合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降雨形成的初期径流含有大量污染物,城市雨水在降落过程中,携带了一定浓度的溶解性气体、悬浮物及溶解性固体、有机物、氮、磷、重金属、细菌和某些病原菌等,其中SS、COD和BOD5是城市道路地面径流中的主要污染物,其平均浓度明显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径流雨水水质变化很大,初期路面径流的污染量在总污染量中占绝对数量,后期浓度逐渐减小。城市地面污染的加剧,导致雨水径流污染愈加严重。大量的面源污染物经降雨径流淋洗不间断地进入水体,城市面源污染已经成为地表水及地下水的重要甚至首要污染源。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堤岸式初期雨水拦截-贮存-处理组合系统,可对经降雨径流排放入河的面源污染物进行处理,降低其对河流水质的污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堤岸式初期雨水拦截-贮存-处理组合系统,包括设置在河堤上的与市政雨水管7连通的截流井1,截流井1中设置有截流堰2,截流井1与贮存/沉淀管3连通,贮存/沉淀管3在河堤下沿河堤长度方向布置,贮存/沉淀管3连通有沉砂井4和检查井5,其中沉砂井4位于截流井1和检查井5之间,沉砂井4连接有系统出水管6。
所述市政雨水管7连接在截流井1的中上部,截流井1的底部通过雨水出水管8连接至河道,贮存/沉淀管3设置在截流井1的中部位置,与市政雨水管7和雨水出水管8在空间上均垂直。
所述截流堰2为矩形截留堰板,设置在雨水出水管8的管口位置。
所述截流堰2的顶部高度处于贮存/沉淀管3的顶部高度与底部高度之间。
所述贮存/沉淀管3的高度高于沉砂井4的井底高度,雨水通过沉砂井4后实现砂石沉淀,系统出水管6连接在沉砂井4的中上部位置。
所述贮存/沉淀管3分为两段,截流井1与沉砂井4之间为第一段,沉砂井4与检查井5之间为第二段,第一段中,沿截流井1向沉砂井4的方向,具有向下的0.1%~0.5%的坡度,以使沉积物通过自重从截流井1向沉砂井4流动;第二段中,沿检查井5向沉砂井4的方向,具有向下的0.1%~0.5%的坡度,以使沉积物通过自重从检查井5向沉砂井4流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可以在快速有效的收集和滞留雨水的同时,对雨水所携带的面源污染物起到较好的沉淀作用,系统出水可直接排入河道或接其他渗滤处理装置,能够有效控制地面雨水径流对河流所造成的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俯视图)。
图2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沿垂直于河道方向的侧视图)。
图3是本发明截流井俯视图。
图4是图3中AA剖视图。
图5是图3中BB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沉砂井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一种堤岸式初期雨水拦截-贮存-处理组合系统,包括设置在河堤上的与市政雨水管7连通的截流井1,截流井1中设置有截流堰2,截流井1与贮存/沉淀管3连通,贮存/沉淀管3在河堤下沿河堤长度方向布置,贮存/沉淀管3连通有沉砂井4和检查井5,其中沉砂井4位于截流井1和检查井5之间,沉砂井4连接有系统出水管6。系统出水管6可以连通至河道,也可连通至其他深度处理装置。图中A为河道,B为河堤,C为沿河道路。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市政雨水管7连接在截流井1的中上部,截流井1的底部通过雨水出水管8连接至河道,贮存/沉淀管3设置在截流井1的中部位置,与市政雨水管7和雨水出水管8在空间上均垂直。截流堰2为矩形截留堰板,带有格栅9,设置在雨水出水管8的管口位置,其顶部高度处于贮存/沉淀管3的顶部高度与底部高度之间,即它的高度需要满足:(1)降雨时,保证一定的雨水储存量,当雨水井中的水位低于截流堰2时,能够将区域内携带面源污染物的初期雨水拦截在贮存/沉淀管3中;(2)保证贮存/沉淀管3非满流储存雨水,截流堰2高度略低于或等于贮存/沉淀管3的设计高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4809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抗压锚栓及其应用
- 下一篇:一种水位和水压的控制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