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以太网交换机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547387.7 | 申请日: | 2015-08-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719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8 |
| 发明(设计)人: | 宋旭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欧迈特数字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L1/22 | 分类号: | H04L1/22;H04L12/931 |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 34115 | 代理人: | 金凯 |
| 地址: | 230088 安徽省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以太网 交换机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太网数据备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以太网交换机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以太网交换机系统中,普遍采用环网结构来实现交换机系统的链路冗余和设备冗余,如申请号为201010162067.7的中国专利申请中披露的环网结构。这种环网结构如图1所示,其主要通过算法选出主从交换机并确定正常链路和备份链路,通过中断、轮询监测来判断端口的通信状态,并通过更改端口状态来实现冗余。由于环网结构中的交换机只通过一根网线进行通信,最高只能提供1000M网络带宽,如果出现多条链路故障将无法实现冗余,且其CPU高速时实运算,自身发包占用了大量网络资源,一旦其CPU挂起,将会造成全网瘫痪。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太网交换机系统,该系统不仅可以实现链路冗余和设备冗余,而且可以提高网络带宽,保证了交换机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包括壳体及设于壳体端部的传输接口,所述壳体内设有端口聚合芯片、电源模块和继电器导通装置,所述端口聚合芯片与安装在壳体内的CPU和电源模块相连,用于当交换机启动完成后实现交换机的端口聚合,所述继电导通装置与电源模块相连,用于当交换机无法正常工作时,保持该交换机的线路连通,所述端口聚合芯片与电源模块相连。
所述继电器导通装置包括控制单元和继电保护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与CPU相连,用于接收CPU的控制信号,并根据所述控制信号控制继电器单元工作,所述继电器单元的触点串接在交换机成对配置的输入输出端口之间,且其触点与交换机输入输出端口中的接口针一一对应。
所述控制单元为三极管驱动继电器的开关电路,所述开关电路包括三极管、继电器和二极管,所述三极管的基极连接交换机CPU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其集电极连接所述控制单元中继电器线圈的一端,其射极接地;所述控制单元中的继电器触点的两端分别连接供电电源和所述继电器单元中继电器线圈的供电端,所述二极管与所述控制单元中的继电器线圈反并联连接。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所述的以太网交换机系统,实现了链路冗余,且可以实现多条链路的故障冗余,增加了网络带宽,为用户节省了选择万兆交换机的大量费用;此外,在该交换机系统中配置有继电器导通装置,实现了设备冗余,当设备失效时相应端口直接导通使网络跳过失效的交换机,解决了因部分交换机的故障导致整个系统无法运行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以太网交换机系统,包括壳体及设于壳体端部的传输接口,壳体内设有端口聚合芯片、电源模块和继电器导通装置,端口聚合芯片与安装在壳体内的CPU和电源模块相连,用于当交换机启动完成后实现交换机的端口聚合,继电导通装置与电源模块相连,用于当交换机无法正常工作时,保持该交换机的线路连通,端口聚合芯片与电源模块相连。
继电器导通装置包括控制单元和继电保护单元,控制单元与CPU相连,用于接收CPU的控制信号,并根据控制信号控制继电器单元工作,继电器单元的触点串接在交换机成对配置的输入输出端口之间,且其触点与交换机输入输出端口中的接口针一一对应。
控制单元为三极管驱动继电器的开关电路,开关电路包括三极管、继电器和二极管,三极管的基极连接交换机CPU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其集电极连接控制单元中继电器线圈的一端,其射极接地;控制单元中的继电器触点的两端分别连接供电电源和继电器单元中继电器线圈的供电端,二极管与控制单元中的继电器线圈反并联连接。
本发明所述的以太网交换机系统,实现了链路冗余,且可以实现多条链路的故障冗余,增加了网络带宽,为用户节省了选择万兆交换机的大量费用;此外,在该交换机系统中配置有继电器导通装置,实现了设备冗余,当设备失效时相应端口直接导通使网络跳过失效的交换机,解决了因部分交换机的故障导致整个系统无法运行的问题。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欧迈特数字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安徽欧迈特数字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4738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