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产黄曲霉毒素B1降解酶微生物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46944.3 | 申请日: | 2015-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5573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9 |
发明(设计)人: | 蔡俊;邵帅;王常高;杜馨;林建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C12N9/00;C12R1/645 |
代理公司: | 武汉帅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20 | 代理人: | 朱必武 |
地址: | 430068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黄曲霉毒素 保藏 微生物 降解酶 中国典型培养物 玉米芯粉 副产物 橙皮 降解 生枝 糖蜜 废弃物 发酵 节约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能降解黄曲霉毒素B1(AFB1)的微生物夏孢生枝孢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内容为一株能有效降解黄曲霉毒素B1(AFB1)的菌株夏孢生枝孢(Cladosporium uredinicola)HSK8及其应用。
技术背景
黄曲霉毒素B1于1960年被发现。当时,在英国就是因为喂食了含黄曲霉毒素的花生粕,导致了大批火鸡暴毙。自那以后已有20多种黄曲霉毒素被分离,目前已经有18 种被鉴定,其中最为常见的几种常见的是B1、B2、G1、G2、M1和M2。B类黄曲霉毒素的命名源于其在紫外光下可发出蓝色(blue)荧光,类似的,G类黄曲霉毒素则能在紫外光下发出绿色(green)荧光,黄曲霉毒素M1、M2因其最先发现于牛奶(milk)中所以被这样命名。在各黄曲霉毒素中,数黄曲霉毒素B1(AFB1)毒性最强。AFB1每年造成大量的粮食污染,并且对人畜的健康。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是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和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的典型次级代谢产物,具有极强的毒性、致癌性和致畸性。除上述两种曲霉外,A.nominus,A.tamarii和A.pseudotamarii也报道具有合成黄曲霉毒素的能力,但以寄生曲霉和黄曲霉为主。食米储存不当,极容易发霉变黄,产生黄曲霉毒素。
生物法去除AFB1使得去除食品、饲料中的AFB1可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而同时又不影响食品和饲料中的营养,与化学法和物理法相比,这是生物法的优点。化学法和物理法的主要缺点在于要么反应条件过于激烈、脱毒效果不理想,要么耗资大、破坏营养成分及适口性,因为这些原因,这两类方法难以得到广泛应用。
用生物法来去除AFB1自AFB1被发现初就有研究。生物法基于微生物对真菌毒素或产毒真菌的作用,这些微生物包括酵母、丝状真菌、细菌、藻类等,作用机制包括营养和空间竞争、反应、抗生等。国内报道的降解AFB1的微生物有:假蜜环菌(Armillariellatabescens)、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sp.) 等;国外报道的有Dactylium dendroides NRRL2575、Corynebacterium rubrum、Aspergillus niger、Trichoderma viride、Mucor ambiguus、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红蹿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橙色黄杆菌(Flavobacterium aurantiacum)等。除此之外,近年来还出现了有关药用植物降解黄曲霉毒素的文献报道,比如:Adhatoda vasica Nees,zimmu,Trachyspermum ammi(L.)Sprague ex Turrill。关于生物降解AFB1的文献报道越来越多,这说明生物法降解AFB的研究正蓬勃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产黄曲霉毒素解毒酶的菌株及其应用,有效解决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问题。不仅如此,该株菌还能利用工农副产物或废弃物糖蜜、玉米芯粉和橙皮粉发酵产黄曲霉毒素B1降解酶,因此也大大节约了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工业大学,未经湖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4694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