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货车刹车水处理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546649.8 | 申请日: | 2015-08-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3484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6 | 
| 发明(设计)人: | 李子涵;谢懿;曾雪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子涵 | 
| 主分类号: | F16D65/833 | 分类号: | F16D65/833;C02F1/28 | 
| 代理公司: | 云南派特律师事务所53110 | 代理人: | 董建国 | 
| 地址: | 677599***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货车 刹车 水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车轮安全装置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货车刹车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行驶在山路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公路中间有两条水印,这并不是洒水车留下的,也不是车的水箱漏水后导致的,而是许多大货车使用了刹车水后产生的痕迹。然而就是这小小的不起眼的水印,却导致了许多交通事故的发生。
我们知道,在山路地区需要频繁的使用刹车,尤其是那些拉了重物的大货车,然而,在这样频繁的使用刹车后,由于摩擦,刹车片会产生较高的温度而产生了热衰退的现象。在平原地区,不管轿车或是货车都是运用缓速器,排气制动,发动机制动以及不超载超速等方式来避免热衰退现象。但是在云贵川等高原地区,除了上述的方法,还必须增加的一项就是通过刹车淋水装置给刹车片喷水来降低其温度。刹车淋水装置的原理大致是在大货车上加装一个水箱,由几组加了阀门的导管把水引到每组制动盘上,在长下坡路段,打开阀门,水就淋到刹车盘上,能有效降低刹车盘、刹车片的温度,保证刹车不失灵。公路上的水印则是由此而产生的。流出的刹车水与地上的泥土混合后产生的淤泥以及刹车水与刹车油混合的水油混合物常使后面的车打滑,或是在冬天的时候由于气温的原因,流出的刹车水也常常在路面结冰而导致后续的车打滑,尤其是在转弯的时候,许多交通事故便是由此造成的。
因此,为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以及对路面的保护,我们设计了一个装置将刹车水收集起来进行过滤后再循环利用的货车刹车水处理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货车刹车水处理装置,刹车水收集起来进行过滤后再循环利用,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货车刹车水处理装置,包括制动轮缸、制动蹄、制动鼓、凹槽、活塞、摩擦衬片、顶杆、接水器、活性炭过滤器、喷水装置和水管;所述制动蹄上端设有制动轮缸,下端设有顶杆,制动轮缸端口设有活塞;所述制动蹄与制动鼓之间安装有摩擦衬片;所述制动鼓外圈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底端开设流水口,流水口下端设有接水器;所述接水器、活性炭过滤器和喷水装置均通过水管连通。
优选的,所述凹槽由上中下三层隔板构成;上层隔板和中层隔板设有许多小孔,夹在上层隔板和中层隔板之间放置吸水材料;且上层隔板和中层隔板之间通过弹簧连接;下层隔板收集挤压出来的水。
优选的,所述喷水装置悬挂或者固定于货车上的某一部位,且与车保持相对静止。
优选的,所述接水器的开口略大于凹槽下端的开口。
优选的,所述活性炭过滤器内部填满高吸附性的活性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货车刹车水处理装置,将刹车水收集起来进行过滤后再循环利用,装置简便,制作简单,投入成本少,质量较轻,不会给车辆增加很多负担;由于水油混合物不再排放到路上,减少许多交通事故的发生,保护了路面,同时还充分利用了水资源,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凹槽结构示意图。
图中:1制动轮缸、2制动蹄、3制动鼓、4凹槽、41上层隔板、42中层隔板、43下层隔板、5活塞、6摩擦衬片、7顶杆、8接水器、9活性炭过滤器、10喷水装置、11水管和12流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请参阅图1-2,本发明提供一种货车刹车水处理装置,包括制动轮缸1、制动蹄2、制动鼓3、凹槽4、活塞5、摩擦衬片6、顶杆7、接水器8、活性炭过滤器9、喷水装置10和水管11;所述制动蹄2上端设有制动轮缸1,下端设有顶杆7,制动轮缸1端口设有活塞5;所述制动蹄2与制动鼓3之间安装有摩擦衬片6;所述制动鼓3外圈设有凹槽4;所述凹槽4底端开设流水口12,流水口12下端设有接水器8;所述接水器8、活性炭过滤器9和喷水装置10均通过水管11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子涵,未经李子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4664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