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灌木白刺花高位平茬复壮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544943.5 | 申请日: | 2015-08-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756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25 |
| 发明(设计)人: | 王普昶;莫本田;舒建虹;张文;丁磊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省草业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 |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李亮;程新敏 |
| 地址: | 550006 贵州省贵阳市小***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灌木 白刺花 高位 复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灌木白刺花高位平茬复壮方法。
背景技术
白刺花(Sophoradavidii)为豆科槐属多年生灌木,是西南喀斯特地区广泛分布的乡土灌木之一,由于其具有突出的耐干旱、耐贫瘠、耐火烧、耐践踏、耐刈割等生态特性,而成为该区石漠化植被恢复过程的先锋物种。在一系列大型的生态工程,如“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治理”等的实施下以及西南各省相继提出“生态畜牧业大省战略”背景下,白刺花灌丛植物由于其较草本和乔木更强的耐逆境能力和适应性,而在生态修复工程和饲料工程中,成为林业、农业和环保等部门实施工程的重要植物资源。但是,随着工程的大规模实施,也产生了新的问题,表现在:一是作为石漠化治理的重要资源——灌丛常处于无人管理状态,使得资源大大浪费;二是对现有饲用灌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在部分地区出现严重缺草问题。如何将生态建设所产生的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和经济优势,促进农民增收,同时实现生态效益的持久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提出一种白刺花灌丛平茬复壮方法。
此外,现有平茬复壮及配套技术的研发越来越多,尤其是近年来一些荒漠化地区植被恢复与平茬复壮利用技术在国内外推广开来,如在内蒙古已经开发出了专用于柠条平茬复壮和割灌机械。但此技术茬口低,在西南石山区不易实施,推广难度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高留茬复壮技术,既提高灌木的生物产量,又实现平茬的机械化,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的优点,在西南石山区具有较大的推广潜力和实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灌木白刺花高位平茬复壮方法,它能有效的提高了灌木白刺花灌丛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的优点,白刺花平茬后恢复速度较快,平茬收割比较容易。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灌木白刺花高位平茬复壮方法,将1龄以上的白刺花在非生长季进行平茬,茬口高度距地面45-55cm,白刺花每年平茬一次,下一次提升茬口1-2cm。
平茬一般应在冬初白刺花生长缓慢或停滞时期进行,一年当中,白刺花一般4月上旬开始抽枝,5、6月开花,7月幼果形成,8月种子开始成熟,9至10月自然生长,11月中后期封顶,这与当地温度和降雨相关。
不同平茬周期、平茬时期和留茬高度对白刺花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研究平茬周期、平茬时期和留茬高度在生产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发明人对贵州省独山县于2010年播种的白刺花平茬的调查,调查结果如表1-3所示:
(1)平茬周期对灌丛生长恢复的影响
对2年生白刺花灌丛在2012-2013年平茬后的丛高、丛萌枝数、每茬丛生物量和新枝生长量进行了调查,平茬后经过1个生长季的恢复,丛高、丛萌枝数、每茬丛生物量和新枝生长量等性状均发生了变化。与未平茬的相比,平茬次数4次、2次和1次丛高依次分别恢复了40.66%、66.91%和71.89%,丛萌枝数分别恢复到未平茬丛萌枝数的4.8倍、3.6倍和1.9倍,丛生物量分别达到未平茬的1.29倍、1.68倍和1.25倍,新枝生长量分别为未平茬的1.9倍、4.9倍和3.2倍。可见,平茬后1年恢复速度很快,此时由于地径恢复程度<2cm,平茬收割比较容易。
(2)不同季节平茬对灌丛生长恢复的影响
对春、夏、秋、冬四季平茬的白刺花萌发率观测的结果表明,不同季节的平茬萌发率有一定的差异性,以冬季节平茬比较安全,平茬后的死亡率较低。进一步从灌丛年龄来看,随着灌丛龄的增大,平茬后的死亡率呈降低趋势,其中2、3年的各季节平茬死亡率差异水平不大。对1年生灌丛来讲,各季节白刺花平茬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死亡现象;1年生白刺花灌丛在春秋平茬会出现严重死亡现象,2年生白刺花灌丛在春季平茬出现死亡现象,但死亡率较低,这与春旱及容易发生抽干有关。因此,1年生以内的白刺花灌丛不提倡平茬。
(3)不同留茬高度对灌丛生长恢复的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省草业研究所,未经贵州省草业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4494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大白花杜鹃无菌苗菌根化技术
- 下一篇:一种魔芋蓖麻间套栽培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