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内摆门防夹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544133.X | 申请日: | 2015-08-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8941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29 |
| 发明(设计)人: | 王仲平;王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锡民交通设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5F15/40 | 分类号: | E05F15/40;E05F15/44;E05F15/73 |
| 代理公司: | 北京商专永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400 | 代理人: | 高之波,邬玥 |
| 地址: | 214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摆门防夹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客车内摆门领域,尤其涉及具有双重防夹功能的一种内摆门防夹装置。
背景技术
公交车的车门通常采用内摆门。现有技术中的内摆门防夹装置通常将行程开关或者微动开关安装在门轴上,并随着门轴的转动带动触发装置(例如,弹片),并通过触发装置与行程开关或者微动开关向内摆门的控制系统发送防夹信号。
首先,现有技术中的内摆门防夹装置存在灵敏性过高或者过低的技术缺陷;其次,现有技术中的内摆门在车门台阶处有乘客或者动物时,如果司机按下关门按钮,车门仍然会闭合,并在车门对行人或者动物进行挤压后才能触发防夹信号,从而驱动电机或者气缸反向运动以打开车门,因此,现有技术中的内摆门的防夹装置的防夹功能比较单一且导致误操作,从而导致内摆门的安全性不高。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被摆动门的防夹装置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内摆门防夹装置,用以提高内摆门的安全性,并实现双重防夹功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内摆门防夹装置,包括:人体传感器,设置于内摆门的顶部内侧;门胶条,设置于内摆门的门框边缘处,门胶条内部设有纵向延伸设置的第一腔体,第一腔体内设有在门胶条不受挤压时彼此分离的第一导电条及第二导电条;直流无刷控制器,其电性连接电机;上位机,电性连接第二导电条、人体传感器及直流无刷控制器;导电滑槽,设置在内摆门上方并通过导线与所述第一导电条电性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人体传感器为远红外传感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门胶条还设有两个纵向延伸设置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设置于第一腔体与内摆门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腔体的横截面呈矩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人体传感器在内摆门底部的踏板上所形成的探测区域为矩形,所述探测区域完全覆盖内摆门的进出通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腔体呈椭圆形或者矩形,并在所述第一腔体内设置一圈绝缘层,所述第一导电条与第二导电条对向设置在所述绝缘层的内侧,并在门胶条不受挤压时保持彼此分离的状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腔体内还设有整体包裹绝缘层的缓冲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门胶条包括本体及搭合部,本体内形成第一腔体及第二腔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位机包括PC或者微处理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车门关闭的过程中,可通过人体传感器对人的检测,以及在不受挤压时彼此分离的第一导电条和第二导电条,实现了双重防夹功能,显著地提高了内摆门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装配本发明内摆门防夹装置的内摆门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出的内摆门的正视图;
图3为沿图2中A-A线的剖视图;
图4为图1中内摆门的顶部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图3中标号为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发明一种内摆门防夹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导电滑槽的立体图;
图8为装配内摆门防夹装置的一种电动内摆门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9为导电滑槽向双门形式的内摆门中的两条第一导电条进行供电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图1至图9所示出的本发明一种内摆门防夹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该防夹装置具有两套防夹机制,具有双重防夹效果。
该内摆门防夹装置,包括:人体传感器35,设置于内摆门60的顶部内侧;门胶条61,设置于内摆门60的门框边缘处,门胶条61内部设有纵向延伸设置的第一腔体6003,第一腔体6003内设有在门胶条61不受挤压时彼此分离的第一导电条611及第二导电条612;直流无刷控制器11,其电性连接电机10;上位机80,电性连接第二导电条612、人体传感器35及直流无刷控制器11;导电滑槽70,设置在内摆门60上方并通过导线708与第一导电条611电性连接。
如图1、图2、图4所示,该人体传感器35选自远红外传感器。远红外传感器具有对发热物体的识别作用,对人体或者导盲犬所发出的长波远红外线的识别灵敏度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锡民交通设施有限公司,未经无锡锡民交通设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4413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银行智能安全托管设备、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基于粉尘监测的车窗启闭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