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内燃机的增压空气冷却器及其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510543320.6 | 申请日: | 2015-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868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09 |
发明(设计)人: | M.施塔姆;M.冯豪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B29/04 | 分类号: | F02B29/04;F28F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侯宇 |
地址: | 德国沃***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内燃机 增压 空气冷却器 及其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内燃机的具有壳体(12)的增压空气冷却器(10),其中,所述壳体具有用于平面地将增压空气冷却器支承和固定在内燃机的气缸盖(30)上的第一支承面(20),其中,为了固定所述壳体(12),在壳体(12)内设有至少一个沿着连接轴线(26)延伸的孔(24),所述孔穿过所述第一支承面(20),并且其中,所述连接轴线的走向与第一支承面(20)成偏离90°的角度。在所述壳体(12)上设有至少一个支撑凸起(28),所述支撑凸起相对于第一支承面(20)沿着要被连接的气缸盖(30)的方向延伸并且被这样地设计,使得设在支撑凸起(28)上的平面(32)在将增压空气冷却器(10)固定在气缸盖(30)上的情况下充当第二支承面(34)。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内燃机的增压空气冷却器,还涉及一种在内燃机的气缸盖上的增压冷却器装置。本发明尤其涉及所谓的进气管集成式增压空气冷却器的壳体的固定。下面这种增压空气冷却器尤其理解为,其中热交换器(尤其是基于流体的热交换器)被集成在内燃机的进气管中,使得应该被输入内燃机的燃烧室的空气直接地在流入燃烧室之前被抽走热量,并且因此能够向燃烧室输入更多的空气质量。为了导出热量,在这样的热交换器中部分地使用所谓的冷却盒作为独立的构件。
背景技术
从WO 2008/061692A1已知一种用于内燃机的、设计为紧凑型模块的、进气管集成式的增压空气冷却器。
此外,根据现有技术还已知上面所述的增压空气冷却器,其中,增压空气冷却器的壳体具有用于平面地将增压空气冷却器支承和固定在内燃机的气缸盖上的第一支承面,并且为了固定壳体,在壳体内设有至少一个沿着连接轴线延伸的孔,所述孔穿过第一支承面,并且其中所述连接轴线的走向与第一支承面成偏离90°的角度。
在根据上面所述的由现有技术已知的增压空气冷却器中,在结构设计条件下由于不垂直于第一支承面走向的连接轴线而产生了横向力,该横向力会导致第一支承面至少局部地弯曲。
根据现有技术已知,为了避免或减少上面所述的第一支承面的弯曲,使用所谓的中间凸缘。在此,涉及制成为独立构件的转接器,该转接器能够实现垂直于第一支承面的螺栓拧紧。这种解决方案不仅会导致具有气缸盖和转接器的增压空气冷却器的质量提高,而且还会提高在装配增压空气冷却器时的成本。
根据现有技术还已知,使用用于固定增压空气冷却器的所谓夹板。在使用夹板的情况下,将增压空气冷却器借助夹具固定在一侧上并且还被螺栓拧紧。在此,如此设计夹板,使得随着螺栓拧紧力的增加在夹板的区域中的夹紧力也被提高。这种解决方案的缺点在于,在夹板区域内的夹紧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小的制造公差的合规性。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内燃机的增压空气冷却器以及这种增压空气冷却器在内燃机的气缸盖上的装置,这种装置能够实现简单、可靠和成本低廉的装配。尤其是,不希望的横向力的已知负作用能够被抵消。
根据本发明,该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解决的。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内燃机的增压空气冷却器包括壳体,其中,所述壳体具有用于平面地将增压空气冷却器支承和固定在内燃机的气缸盖上的第一支承面,其中,为了固定壳体,在壳体内设有至少一个沿着连接轴线延伸的孔,所述孔穿过第一支承面,并且其中所述连接轴线的走向与第一支承面成偏离90°的角度。在此,在壳体上设有至少一个支撑凸起,它相对于第一支承面沿着要被连接的气缸盖的方向延伸,并且被这样地设计,使得设在支撑凸起上的平面在将增压空气冷却器固定在气缸盖上的情况下充当第二支承面。换言之,在根据本发明的增压空气冷却器的壳体上除了第一支承面以外还设有第二支承面,在能够将增压空气冷却器简单和成本低廉地装配在内燃机的气缸盖上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支承面能够实现可靠的固定。随后,在根据本发明的增压空气冷却器中,通过斜向的螺栓连接或者其它的固定方式产生的横向力能够被直接地从增压空气冷却器的壳体导入气缸盖中并且由此被支撑。这是通过合适地设计和布置所述支撑凸起来实现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4332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拱架的铰接拱脚
- 下一篇:炉卷轧机生产高强板Q960的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