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送电装置、搭载有送电装置的车辆以及无线电力传输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35826.2 | 申请日: | 2015-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7671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4 |
发明(设计)人: | 松本启;菅野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J5/00 | 分类号: | H02J5/00;H02J50/12;H02J50/70;H01F38/14;H01F27/28;B60L1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刘静;段承恩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送电 装置 搭载 车辆 以及 无线 电力 传输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送电装置、搭载有送电装置的车辆以及无线电力传输系统。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的送电装置具备:对所述受电装置送电的送电面;送电电路,其将从直流电源输入的直流电力转换成交流电力;以及至少一个送电线圈,其设置在所述送电装置内部的所述送电面侧,包括具有不同电感值的2N个(N为2以上的自然数)平面线圈,将从所述送电电路输出的所述交流电力输送给所述受电线圈。对于所述2N个平面线圈,在设为i=1~N的情况下,在所述2N个平面线圈中,构成电感值第i高的所述平面线圈和电感值第i低的所述平面线圈彼此串联连接而成的线圈组,所述线圈组彼此并联连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之间的电磁感应以非接触方式传输交流电力的送电装置、搭载有送电装置的车辆以及无线电力传输系统。
背景技术
以便携式电话机为首的各种移动设备得到普及。移动设备的功耗因功能和性能的提高以及内容的多样化而持续增大。当利用预定容量的电池进行工作的移动设备的功耗增大时,该移动设备的工作时间变短。作为用于弥补电池容量的限制的技术,无线电力传输系统受到关注。无线电力传输系统通过送电装置的送电线圈和受电装置的受电线圈之间的电磁感应,以非接触方式从送电装置向受电装置传输交流电力。特别是使用了谐振型的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即使在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的位置相互错开时也能够维持高传输效率。因此,谐振型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在各种领域得到应用。
近年来,在车辆上搭载了以非接触方式对便携电话机等移动设备(受电装置)充电的送电装置的系统开始普及。在这样的系统中,能够在车辆中以非接触方式对移动设备充电。希望送电装置尽可能薄以不占用太大地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05215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该以往技术中,通过使送电装置为薄型,导致送电线圈的损失增大,传输效率降低,因此谋求一种高效地传输交流电力的送电装置。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的送电装置是一种以非接触方式对具备受电线圈的受电装置输送交流电力的送电装置,该送电装置具备:对所述受电装置送电的送电面;送电电路,其将从直流电源输入的直流电力转换成交流电力;以及至少一个送电线圈,其设置在所述送电装置内部的所述送电面侧,包括具有不同电感值的2N个平面线圈,将从所述送电电路输出的所述交流电力输送给所述受电线圈,所述N为2以上的自然数。对于所述2N个平面线圈,在设为i=1~N的情况下,在所述2N个平面线圈中,构成电感值第i高的所述平面线圈和电感值第i低的所述平面线圈彼此串联连接而成的线圈组,所述线圈组彼此并联连接。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的送电装置是一种以非接触方式对具备受电线圈的受电装置输送交流电力的送电装置,该送电装置具备:对所述受电装置送电的送电面;送电电路,其将从直流电源输入的直流电力转换成交流电力;以及至少一个送电线圈,其设置在所述送电装置内部的所述送电面侧,包括具有不同电感值的M个平面线圈,将从所述送电电路输出的所述交流电力输送给所述受电线圈,所述M为3以上的自然数。所述M个平面线圈具有2个以上的线圈组,该2个以上的线圈组包括按与所述电感值的大小顺序不同的顺序选择出的2个以上的平面线圈作为一组串联连接而成的线圈组,所述线圈组彼此并联连接。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的受电装置是一种以非接触方式从具备送电线圈的送电装置接受交流电力的受电装置,该受电装置具备:从所述送电装置受电的受电面;受电电路,其将从所述受电面输入的交流电力转换成直流电力;以及至少一个受电线圈,其设置在所述受电装置内部的所述受电面侧,包括具有不同电感值的2N个平面线圈,将从所述受电面输入的所述交流电力输出给所述受电电路,所述N为2以上的自然数。对于所述2N个平面线圈,在设为i=1~N的情况下,在所述2N个平面线圈中,构成电感值第i高的所述平面线圈和电感值第i低的所述平面线圈彼此串联连接而成的线圈组,所述线圈组彼此并联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3582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