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酚废水脱酚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530265.7 | 申请日: | 2015-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987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24 |
发明(设计)人: | 卢圣茂;王志伟;郭宇;时娇娇 | 申请(专利权)人: | 盐城市瓯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0 | 分类号: | C02F9/10;C02F101/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4500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水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酚废水脱酚方法。
背景技术
在劣质煤的干馏、干燥及气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气化废水,含有高浓度的酚类等污染物。酚类具有较强生物毒性,危害较大,同时,酚类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因而,高效地脱除并回收煤化工废水中的酚类物质,不但具有环保意义,也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
目前,在工业装置中,液液萃取是应用最广泛、稳定性和成熟性最高的脱酚手段。对于煤化工废水,目前常用的萃取剂有二异丙醚、甲基异丁基甲酮、粗苯、中油等。但这些萃取剂都有其明显缺陷,比如二异丙醚对多元酚的萃取能力较弱,甲基异丁基甲酮在进行溶剂回收时能耗太高,粗苯和中油不仅萃取率低,且只能采用流程复杂、有二次污染的反萃工艺来回收溶剂等。
综上,目前急需一种成本低、流程简单且萃取效率高的煤化工含酚废水的萃取脱酚技术。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煤化工含酚废水的萃取脱酚方法,以便高效率、低能耗的对煤化工废水进行萃取脱酚。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酚废水脱酚方法,包括步骤:
a、将含酚废水与以甲基叔戌基醚为主体的萃取剂混合,在萃取塔或多级混合澄清器中萃取,得到溶剂相和萃余水相;
b、然后将溶剂相以精馏塔理论级数15-25级、回流比0.1-1、操作压力0.1-0.91MPa、塔顶操作温度为50-90℃、塔底温度为150-300℃的精馏工艺精馏,回收溶剂和粗酚;
c、将萃余水相以塔顶温度62-90℃、塔底温度100-130℃、塔顶蒸出物料量约为进料的1.5-5%的蒸馏回收溶剂工艺蒸馏,回收残留萃取溶剂;
d、回收萃取剂。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其所用萃取设备为萃取塔时,将废水与萃取剂分别从萃取塔的顶部和底部泵入萃取塔内,进行逆流萃取,得到溶剂相和萃余水相;所用萃取设备为混合澄清器时,废水和萃取剂分别从第一级和最后一级混合澄清器中加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其萃取温度为60-70℃,萃取pH3-9.5,萃取溶剂与含酚煤化工废水的体积比为1∶20-1∶1,萃取的理论级数为1-10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其萃取pH为5-8。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其工艺流程简单,设备投资少,溶剂回收能耗低,酚的回收效率高,并且可同时高效脱除石油烃、焦油类污染物。采用本发明可以更有力地减轻后续生化段的负荷,保证废水的达标排放或者回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酚废水脱酚方法,包括步骤:
a、将含酚废水与以甲基叔戌基醚为主体的萃取剂混合,在萃取塔或多级混合澄清器中萃取,得到溶剂相和萃余水相;
b、然后将溶剂相以精馏塔理论级数15-25级、回流比0.1-1、操作压力0.1-0.91MPa、塔顶操作温度为50-90℃、塔底温度为150-300℃的精馏工艺精馏,回收溶剂和粗酚;
c、将萃余水相以塔顶温度62-90℃、塔底温度100-130℃、塔顶蒸出物料量约为进料的1.5-5%的蒸馏回收溶剂工艺蒸馏,回收残留萃取溶剂;
d、回收萃取剂。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其所用萃取设备为萃取塔时,将废水与萃取剂分别从萃取塔的顶部和底部泵入萃取塔内,进行逆流萃取,得到溶剂相和萃余水相;所用萃取设备为混合澄清器时,废水和萃取剂分别从第一级和最后一级混合澄清器中加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其萃取温度为60-70℃,萃取pH3-9.5,萃取溶剂与含酚煤化工废水的体积比为1∶20-1∶1,萃取的理论级数为1-10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其萃取pH为5-8。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盐城市瓯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未经盐城市瓯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3026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