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植物声频发生器的扬声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510529443.4 | 申请日: | 2015-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009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25 |
发明(设计)人: | 李加念;马泽宇;吴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R1/02 | 分类号: | H04R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植物 声频 发生器 扬声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植物声频发生器的扬声装置,属于物理农业的声波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农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的化学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化的过渡过程,其转化途径主要是依靠生物工程和物理农业相结合来实现。植物声频控制技术是物理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基本原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播放特定频率的声波作用于植物,使之与植物的自发声频率相匹配,以使植物产生谐振,进而增大植物气孔,从而增强其光合作用,促进其生长发育,在满足高效、优质产出的同时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既保护了环境,又可实现农业生态化。
植物声频发生器是植物声频控制技术的一种典型应用。现有的植物声频发生器均是通过单片机控制特定频率的声波信号输出至功放单元,并将其转化为音频信号后,经扬声器播放出来作用于植物。扬声器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声波作用于植物的方式和效率。但现有植物声频发生器的扬声器普遍为单一的普通扬声器,且安装位置固定,某一时刻只能在某一特定方向针对特定高度的作物施加声波信号,无法使声波信号同时作用于扬声器四周的作物,而且难以适用于不同高度的作物(或在不同生长期时作物高度发生了变化),这大大降低了植物声频发生器的效率及适用范围。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可四个方向同时发声,放置高度可调节的植物声频发生器的扬声器装置。
本发明技术方案是:一种植物声频发生器的扬声装置,包括底座1、升降机构2、扩音装置3;所述底座1为圆台状空腔结构,其上设有一个推拉门13;升降机构2包括两个相同的连接块Ⅰ4和连接块Ⅱ10、四个相同的不完全齿轮、四根相同结构的连杆、螺母7、支撑板9、螺杆11、调节手柄12;四个相同的不完全齿轮包括不完全齿轮Ⅰ51、不完全齿轮Ⅱ52、不完全齿轮Ⅲ53、不完全齿轮Ⅳ54;四根相同结构的连杆包括连杆Ⅰ61、连杆Ⅱ62、连杆Ⅲ63、连杆Ⅳ64;扩音装置3由四个相同的号筒式扬声器15并联组成;扩音装置3通过支柱14固定于支撑板9上,支撑板9的背面与升降机构2的上端相连,升降机构2的下端与底座1相连。
所述扩音装置3的四个号筒式扬声器15分别垂直安装在支柱14上端的四个面上,并使任意两个相邻的号筒式扬声器互成90o,且均处于平行于支撑板9的同一平面上。
所述支柱14为长方体空心结构,其下端为外螺纹空心圆柱体结构,所述支撑板9为长方形,其中心设有一个与支柱14下端的外螺纹空心圆柱体结构相匹配的内螺纹圆形通孔,使支柱14与支撑板9通过螺纹旋拧连接。
所述四个相同的不完全齿轮包括不完全齿轮Ⅰ51、不完全齿轮Ⅱ52、不完全齿轮Ⅲ53、不完全齿轮Ⅳ54;四根相同结构的连杆包括连杆Ⅰ61、连杆Ⅱ62、连杆Ⅲ63、连杆Ⅳ64;升降机构2的连接块Ⅱ10的上端固定于支撑板9背面,连接块Ⅱ10的下端与不完全齿轮Ⅱ52、不完全齿轮Ⅲ53的中心、连杆Ⅲ63、连杆Ⅳ64的上端通过插销相连,并使不完全齿轮Ⅱ52和不完全齿轮Ⅲ53能完全啮合并左右对称,且两者的中心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以及不完全齿轮Ⅱ52和不完全齿轮Ⅲ53的齿轮面均处于垂直于支撑板9的同一平面上;连杆Ⅲ63的下端分别与连杆Ⅰ61上端和螺母7左端通过插销连接在一起,连杆Ⅳ64的下端分别与连杆Ⅱ62上端和螺杆11右端通过插销连接在一起,螺母7右端与螺杆11左端通过螺纹旋拧连接,螺杆11的最右端设有一个方向盘式调节手柄12;连接块Ⅰ4的上端固定于底座1上表面,连接块Ⅰ4的下端与不完全齿轮Ⅰ51、不完全齿轮Ⅳ54的中心、连杆Ⅰ61、连杆Ⅱ62的下端通过插销相连,并使不完全齿轮Ⅰ51和不完全齿轮Ⅳ54能完全啮合且左右对称,两者的中心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以及不完全齿轮Ⅰ51和不完全齿轮Ⅳ54齿轮面均处于垂直于底座1的同一平面上。
所述连杆Ⅰ61、连杆Ⅱ62、连杆Ⅲ63和连杆Ⅳ64,均为高强度不锈钢复合管材质,且内侧均设有凹槽,以便布设线缆。
所述的四个号筒式扬声器15并联后的接口线缆顺沿支柱14内部穿过支撑板9,然后顺沿连杆Ⅲ63、连杆Ⅰ61内侧的凹槽接入底座1内,以便与放置于底座1内的植物声频发生器相连,此布线方式可避免所述扬声装置在升降过程中发生线缆缠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2944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